【建築師之眼】跟著建築師看家鄉(上)

2020.01
文、圖/ 廖裕祺建築師
三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合夥建築師

原生種中興新村子弟兵
台灣第一村 中興新村-上

正港台灣經典

台灣的房地產界每年都有大量的參觀團向國外取經,帶回最前衛的觀念和最撼動人心的造型,其實在中台灣南投就有一個正港台灣製造的經典案例,值得業界先進或規劃設計同好前往觀摩,雖然完成的時間已經有點久,但保證原汁原味;雖然命運有點多舛,但好險顏值尚高;雖然2019年4月相關新聞是摘芒果前要提出申請,但絕對無損它在台灣規劃界的地位,此案正是「中興新村」。

1956年台灣省政府因應臺海國共緊張局勢,計畫由台北市疏遷至中部,先於1956年完成台中霧峰的光復新村,當成中興新村之先期實驗場域,待1957年南投中興新村第一期建設完成後,台灣省政府正式遷入,1961年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案「中興新村都市計畫」公布實施,1962年第二期工程建設完成,至1971年第三期工程完竣後,原始的中興新村終於全部完成,全盛時期約有宿舍2426戶共2萬3千多人居住,1998年政府組織改造將台灣省政府機關虛級化,中興新村從此走向衰敗,復於1999年遭逢921大地震重創,村內有多處重要建築物毀損,2009年搖身成為由中科管理局管轄的台灣首座高等研究園區,在地方人士的奔走下,2011年中興新村經南投縣文化局指定登錄為「文化景觀」保存區,暫時保全住它的原始樣貌,2018年台灣省政府移交國家發展委員會後實質廢止,同時成立「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興辦公區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專司中興新村的活化再利用,惟至今仍未知其具體作法!

傳說中的「中興新村」是:台灣省政府所在地、台灣第一座田園城市、台灣第一個公告實施的都市計畫案、台灣第一個完整新市鎮、台灣第一套雨水汙水分流下水道系統、台灣第一個公共管線完全地下化的社區、旅遊手冊中南投縣的熱門景點…,您可以像旅遊手冊推薦的來散步野餐、放風箏、騎腳踏車、喝酸梅湯,充分享受中興新村的閒適樂活,但如果您來過又能具體說出它的特別之處,是不是更能彰顯您與台灣土地的連結共鳴呢?

帶你看見中興新村的特別

在開始導覽之前要先說明一件事,「田園城市﹙Garden City﹚」不是您以為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目前所有媒體只要提到中興新村,就一定會搬出Garden City這部現代規劃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理論,一般遊客看了旅遊手冊或者網路上的照片,因為村內到處是公園綠化也深表贊同,但其實「Garden City」的原名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翻譯成白話文是「明-日:通往改革的和平之路」,原始用意是擷取城市和鄉村的優點創造"城市鄉村",以土地公有的手段達成居住﹙住宅﹚、就業﹙工廠﹚、生產﹙農田﹚和諧共存的都市計畫手法,也是規劃史上首次提出「土地使用分區﹙Zoning﹚」的概念,重點在解決都市土地混合使用所造成的擁擠髒亂問題,而不是創造一座到處是花園的城市!因此「Garden City」翻譯為田園城市會比花園城市更符合理論原意,也比較不會造成"隨處是花園的城市"的誤解。

以下就推薦您到中興新村一定要看什麼?

一、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 Unit﹚註1:

相對於台灣早期聚落的自然有機發展,中興新村是台灣第一個先有計畫藍圖再興建的新市鎮﹙New Town﹚,包括1個市鎮中心區、2個行政辦公區及3個居住鄰里單元,沿著主要道路呈現由西北向東南的線性配置,每個鄰里單元以學校或公園為中心,配置層級架構簡單明確,各分區之間以道路、河川、綠帶、公園等區隔,漫步其間可以明顯感受其分區特性,相對於田園城市理論的住工農合一,中興新村則是因應省政府防空疏遷需求,規劃為住辦農相融合的現代田園城市。


二、囊底路﹙Cul-de-sac﹚註2:

最早興建完成的第一鄰里單元﹙光華里﹚與第二鄰里單元﹙光榮里﹚,較特別的是囊底路的設計,阻絕穿越性交通又能提供社區活動空間,有別於西方的囊底路多半設置於住宅背面,專供汽車及貨物進出使用,中興新村的囊底路則是該路段住宅的正面主要進出口,因此囊底路反而形成了類似"廟埕"的機能,是台灣特有種的囊底路,充分展現規劃者因地制宜的巧思。

同場加映:請您找找看在中興新村村內共有29個囊底路在那兒?您能找到幾個呢?

(未完待續,尚有馬蹄形街廓、行道樹及道路系統以及隱藏版特色介紹,接於下篇一一解密)


◆ 中興新村
地址: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榮北路1號
開放時間:無限制,假日有小型市集
建議事項:尚有部分住戶,勿擅自進民宅並降低音量,以尊重當地居民生活

註1:節錄自維基百科
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 unit﹚:是美國社會學家及建築師科拉倫斯·佩里於1929年在編制紐約區域規劃方案時,針對紐約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和交通事故嚴重的現實,提出的居住區規劃理論概念。
佩里的鄰里單元的核心原則是圍繞幾個空間設計理念組織的:
1.將學校布置在鄰里的中央,使孩子步行上學只需大約四分之一英里,不超過半英里,並且可以在不穿過主幹道的情況下實現。擴大社區規模以充分支持一間學校,居民數量在5,000人至9,000人之間,占地約160英畝,密度為每英畝10個單位。更廣泛地使用學校設施進行社區會議和活動,在整個建築周圍建造一個大型遊樂區供整個社區使用。
2.主幹道沿周邊放置,使之可以定義和區分鄰里的「地方」,並通過設計消除鄰里中不必要的通過交通。通過這種方式,主幹道定義了鄰里,而不是穿過其中並將其割裂。
3.分等級設計內部街道,可以輕鬆區分本地街道和主幹道,使用曲線街道設計,既安全又美觀。按照設計,街道會阻止不必要的交通,增強行人的安全。
4.將當地購物區限制在周邊地區或者限制在鄰里的主入口處,從而排除來往這些商業用途的可能侵擾鄰里的非本地交通。
5.將至少10%的鄰里土地區域用於公園和開放空間,為遊戲和社區互動創造場所。

註2:譯自美國傳統辭典
囊底路﹙Cul-de-sac﹚:一條死胡同的街道,特別是指一條以圓形轉彎結束的街道。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