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建築】建築好好玩 教育系列動畫

2021.01
文、圖/ 鬧台妄想團隊

是否小時候一樣好奇過?我們生活溫暖舒適的家屋是從何而來?
想像之前的居民祖先是如何手把手的建造出屬於他們的建築家屋?

世界風土建築
    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一詞,形容使用當地建材並以在地知識建成的建築。其中最常見的即是與自然有機共生的原住民建築,隨著氣候、日照、風向、動植物、當地原住民信仰和社會制度不同,衍生出各異的建築型態。 

「想理解原住民建築智慧,得將建築與環境視為「共存關係」而非「制衡關係」。建築是人與環境的延伸,從選址、取材、建築工法到結構形制,充分反應當地風土性質。

對許多原住民而言,房子未必是大自然裡的一幢突兀建築,而是最外圍的皮膚,與環境共存,同時也保護住在裡頭的人。」引用《原住民族風土建築 環境永續的智慧結晶》史任捷

     這次難得機會與基金會合作的建築教育動畫,整部以透過原住民的神話故事為引導起點,這些代代相傳下來的智慧記載在神話故事中,充滿著對於環境知識的想像力。透過神話神祇的故事軸,延伸至台灣自然環境與在地原生材料—石板、竹,交織出三段關於台灣先民如何在環境生存的考驗中,因地致宜的利用環境與材料,發展出保護自己與族人的家屋。

形容台灣自然環境的神話為起點
    在故事構想、尋找建築與先民經驗的過程中,團隊蒐集囊括了龐大豐富的資料,但如何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完整介紹各類型的建築經驗將是一大考驗。初期經無數次激烈的討論過程,最終我們發現可以歸納出面對台灣自然環境中三個典型:高山,河谷,海洋島嶼的風土環境,並將環境帶入這三種不同的建築手法:「砌」、「築」、「挖」,分別作為故事三主線,每個主題取其建築與材料的特色一種作為代表,帶領著小朋友認識三種不同工法的建築形式。

「砌」
    中央山脈上強風豪雨的氣候環境,當地盛產片岩狀的石板。故事引入排灣族傳說,聖獸百步蛇啟發排灣族用其身上鱗片的排列方式建築,以石板砌牆,來防禦中央山脈上強風豪雨的氣候環境。

▼排灣族傳統建築石板屋

「築」
    位處於近水源的丘陵環境,除了當地豐富生態外,也容易漏水、潮濕,帶入泰雅族結構架高的干欄式竹屋建築。結合泰雅神話中族人種桂竹來款待熊,以保平安。同時桂竹也成為了泰雅族人重要的建築材料。透過「竹」與「築」,編織出聚落團結精神與原住民山林共存的生態智慧。

▼泰雅族傳統建築干欄式竹屋

「挖」
    藉神話中「風雨雲神」與「飛魚王」的對抗,寓意身處在海洋的達悟族,生活與海洋氣候息息相關,先民為了抵擋來自季節轉換的強風,創造出屬於當地的防風法寶:石頭+地底屋!透過將屋子地基向下延伸的智慧,聰明地降低了強烈風雨的侵擾。另外,族人們會在屋內燻飛魚,更能保持屋子構造乾燥、杜絕蟲害,進而引導出當地人民所用取之大自然,感恩惜福的知足之心。

▼達悟族傳統建築地下屋

建築知識輕鬆學
    此次動畫設定以國小中高年級的小朋友做為主要溝通觀眾,影片架構除需要兼具趣味性的同時,也要在知識面傳遞正確的智慧,值得讓孩子們對各類形的風土建築有基礎的認識,也希望能藉此引發小朋友對建築的興趣。

    因此美術風格上特別以手繪質感的形式呈現,藉由疊加材質、筆觸的方式處理繪製可愛的內容,除了希望能以具親合力與討喜的視覺來展現這風土故事,更能表現富有想像力的神話故事與先民建築智慧的累積。在分鏡構思上亙能創造想像的空間,透過適當的留白、繪本式的構圖、轉場的切換,築構出故事空間的相對關係。為了以空間表達故事前後的關係,我們使用類故事劇場的表現手法,搭建出立體豐沛、又可隨時變化移動的場景,讓故事中的人物帶領大小觀眾,自由穿梭在每個繪本故事畫面中,更能身歷其境。

    在台灣豐富的自然環境中孕育出多樣化的民族,面對不同氣候的挑戰,衍伸出對應的建築型態與對環境的想像。令人省思的是,建築的完成式並非在建造完成那瞬間完美,而是隨環境持續變動成長的。隨著人們在其中生活,建築與生活在其中的生命共同相處,宛若一座座在時間軸上行走的回憶寶庫,這些都是感情充沛且活的歷史,期望透過這個動畫故事來讓大小朋友更能重新發現建築的起源來自於台灣生存環境的大關聯。

延伸閱讀
建築好好玩教育系列動畫,即將推出,敬請期待!
◆ 本文刊登於Jan. 2021《彩虹之境》第十六期(請點選觀看)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