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建築】乘著木製的時光機去旅行

2024.01
文、圖/許金龍
木扎根森活有限公司負責人

▼化繁為簡的結網教具,零件總數仍有177件(右一:許金龍、右二:劉逸欣)

      「長虹教育基金會一直都在推廣建築教育,目前想要開發教具,我們約在臺南的建材銀行,你要不要來?」「除了民屋模型的教具,他們也很想開發一套蜘蛛結網的教具。」電話的那頭,是我的大學同窗李秉軒老師的邀約。現在同為好厝邊的我們,先前也曾經一起開發傳統木構戲臺的模型教具,只是「蜘蛛結網」這個題目一聽之下還真的充滿著挑戰啊!「我們就這麼約好了,到時候去車站載你啊!」好友的盛情讓我開始想像著開發新教具的各種可能。

木頭領路的時光旅程
  大學的時代因為選修課程開始接觸木頭,歷經了學習、創作與創業的三個階段的日子,雖然已經接近廿年了,但木作某些層面對我而言,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每個不同的題材,都有不一樣的挑戰。而不同的樹種,也有著不一樣的特性,一如我們周遭的人們,每個獨立的生命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這可能就是木頭獨有的生命之美吧!每塊小小的木料,年紀可能都比我大上許多,身上的紋路與香氣好像是記錄著一場場精彩的時光旅行,迷人卻又隨和,而我的時光旅行也因此而啟程。

▼參訪工作室,金龍師傅解說教具的製作過程

  年輕的時候剛離開小學教職的工作,很想到各地走走看看,也許是陳綺貞「旅行的意義」的鼓舞,也想藉著不同的機會更認識自己,誤打誤撞走進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在全臺灣上山下海。有一次負責公部門的案子,紀錄臺灣特有的王船信仰文化,陸續拍攝許多儀式的畫面,當然也包含著拍攝王船製作的過程。那一次工作團隊來到旗津,拜訪造船工藝家王旭輝老師。當時老師的工作室位在郊區的街邊,成排的舊建築散發著一襲港都的漂撇性格。甫踏進老師的工作室,即將完成的王船就矗立在眼前。現今我們看到的王船形式就是百年前盛行於臺海等地的戎克船(jong,俗名大目帆船),老師細膩的手藝,即便不是1:1的規格,依舊忠實地呈現著臺海幾百年累積的造船工藝,五臟俱全的「海上建築」就是行船人的家與信仰,保留的不僅僅是工藝的技術,更深刻的是航海先民的生活樣貌及文化縮影,都被王老師的一艘船詳細記載著,這是我打從心底佩服的職人精神。幾年後我開始用木頭創作了,潛意識裡就是那艘戎克船,「出航吧!」相信旅行就會帶我們到心之所向的地方。

  從海邊走到山上,臺灣雖然小小的,卻是有著多元的人文風景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平原百岳、生態多樣、族群競融,好像就是這座島嶼的基因。走入鄉間,逕自築起隧道的樟木,曾經繁榮過腦油工業,清香仍在。田頭田尾除了土地公,也有蔭綠圓勁的茄苳公。春天的苦楝花吐露粉紫的少女心。夏日黃花貌似戲帽絨球的相思木有著檀木般的堅毅,也催熟了多少甕中佳餚。長綠的肖楠從平地住到山裡,一身馨萃供養了十方神尊佛菩薩。走進更深山,還有扁柏、紅檜的巨大屹立,許許多多也屹立在廟宇堂上,沒有下山的就成了神木群庇佑山林子民。還有高聳的臺灣杉幾乎可以撞到月亮,太平山上的山毛櫸在深秋冶煉成一片金黃,好多好多看不完也走不完的精彩,需要親身探訪,也有許多潛移默化在生活之中。因為瞭解而油然生之的喜愛與敬意,都是旅行的意義。

▼工作的日常

疼惜土地資源
  因為更愛木頭,同時更珍惜每吋得來不易的材料。需索無度的砍伐已經不適合這個世紀,原始的森林應該保有原樣,生生不息。看到歐美國家的人造林可以循環永續,一樣可以取得林木資源,種多少才能伐多少,按照計畫供需才能平衡。諸如此類的價值觀是當年在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上課時所學習到的態度。這段日子讓我更熟悉材料、磨練手藝,更能看到同窗木友們的工作方法與人生經驗,這蘊含著懷德居創辦人林東陽教授提倡「心手合一」的理念。手作如果沒有思考沒有靈魂,就會淪為工人,思考如果不力行實踐,就成了紙上談兵。

  這幾年從日本推廣到各地的「木育」,也是一種大環境下對於森林、木材、生活與環境重新思考的教育觀念:讓兒童從小認識自然與接觸山林,從對環境陌生到建立起土地情感,以至於喜歡木製品,珍惜木作,進而想要用手製作木器,形成一個善的循環。甚至現在有許多木作者也使用回收的舊木料再次創作。另外,無論是國外或台灣,都可以看到二手家具市場流通著質量極佳,甚至是出自名家的木家具。深究其中的原因,因為有好的材料、好的設計與好的工法,所以美而耐用,不僅具有市場流通的價值,也是可以傳給下一代的傳家寶。另外,也是疼惜土地資源的善念展現。

▼拼板料媒合要十分花心思

在心中的那畝田
  在外面待久了,好像就會開始想家。因為念書跟工作的關係,在臺北住了十幾年,每當看到成畦成畝的水稻田,就會連結起家鄉的樣子。小時候會跟同學騎鐵馬,繞過這一片水稻田,越過那一片芭樂園,然後到收割完的田裡打棒球。此後隨著開發,兒時的稻田多不復在,情感卻是深植在心。「那就在房子裡種田吧!把消失的畫面種回來。」開始有了「俯瞰」這個系列的作品,無論是餐桌上的隔熱墊、桌邊的凳子上,都有水稻田的意象,我想著用家具器皿的形式,在生活空間重現心中的那片田。坐在凳子上,就好像可以回到那些年跟田園親近的時光。發表作品後,甚至還貪心的想著,如果以後有機會成立工作室,一定也要在稻田旁邊吧。2016年如願回到家鄉,創立「木扎根森活事務所」,扎根是筆者小名dragon的諧音,也期許能將工藝的精神扎根,用手用心木作,同時也扎實過美好生活。現在工坊的周圍,就是一片水稻田。

▼作品「俯瞰系列」-稻田與能端上桌的稻田

木製教具說出的故事
  同學秉軒的盛夏之邀,展開了這段開發建築教具的珍貴緣分。深知開發「結網」教具的挑戰性,幾次會議過程中逐漸瞭解基金會的發心與規劃,看到基金會的執行長與同仁們投入建築教育的熱情與用心,像是扮演著教育文化的翻譯者,把專業的建築領域轉化為大家都能領略共賞的白話文。

蜘蛛結網是傳統漢式建築當中一種繁複華麗的建築構造,多位於宮殿及廟宇主殿或是三川殿上方,以前的課本多寫為「藻井」,而臺灣的大木工匠習慣以「蜘蛛結網」或「結網」稱之。在鹿港的龍山寺、天后宮的三川殿上都可以看到精彩的表現。細細閱讀與探究老前輩匠師的手藝與思路,慢慢的體會到所有的複雜,皆來自於日常裡的基本累積成就了不凡。於是我們試著用「減法哲學」把繁複的構件化繁為簡。例如一棟建築的樑柱無數,垂直的結構就只呈現最重要的四支大柱子「四點金柱」,再透過水平結構「樑」氏家族的要角「楣」、「通」、「楹」等構件擔綱重任,組建成了一套可以了解傳統建築構造,也可以在其中感受有基金會推廣小學奉茶的茶屋教具系統。

  另一方面,結網的系統構築在「四點金柱」的上方,透過水平結構的「栱」與「栱」連結環繞彼此,用「斗」作為定位節點,向上層層堆疊,也向主體中心做力量的延伸。別於大部分的教具多為方便攜帶的口袋模型,基金會期許這系列的教具的量體能夠讓孩子置身其中,也能自力搭建,可學可居可以家家酒。從發想、繪圖到製作的過程中,儼然是一場建築與家具的對話。建築包容了人們的生活起居,而家具則是承載了人們的生活點滴。有趣的是,教具可以像格列佛遊記的奇幻,把我們都變成巨人,也像是把建築變成家具,方便授課的老師講解,並讓體驗的對象能夠置身其中。

這趟由基金會發起的時光旅程,不僅讓我重新回看百年前信仰的虔誠純粹,也領略古蹟大匠師傅的手藝思路,整組教具初步組裝的那一刻,更有種走過百年古道的感動,「原來前輩匠師是這麼一路走來的」,由衷佩服代代相傳累積的智慧,也許百年的時光隧道有些距離,但透過這次的教具開發,可以再次感受那迷人的旅途。邀請大朋友小朋友也可以一起乘坐木製的時光機來身歷其境。木頭帶我們走入一次次時光的旅行,我也期許做個忠實的導覽員,繼續說著時光的故事。

延伸推薦
木扎根森活事務所instagram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