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建築之旅

2024.10
文、圖/基金會

▼小小建築師的創意作品,陳列在教室後方的地景景觀上

今年暑假,基金會與小小建築師們度過了一個充滿挑戰的建築營。在為期三天的課程中,孩子完成了五件作品:盆栽樹屋、光影桌燈、花磚、花磚桌布和套套盒房屋;此外,還一起觀賞建築動畫、組裝大木師傅的架棟榫卯屋和戶外建築速寫,徹底享受了創作的樂趣。

這次建築營主題是以基金會自創教材《建築好好玩 任務手冊》為根基,帶領孩子穿越時空,學習過去與當代的建築,製作出屬於自己的設計,在科技時代下成長的孩子,「手作」離他們似乎越來越遙遠,期望透過這系列建築課程,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創作魂,無論孩子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的心,能徜徉在手作的快樂中。

本篇文章特別邀請到此次帶領課程的三位講師-徐智暖、張金華與陳佳瑩,與我們分享這三天的精彩回顧。

一、自然材質蓋房子
文/徐智暖 社區規劃師、空間設計師、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團隊隊長

密斯.凡德羅曾說:「當你小心翼翼地把兩塊磚頭疊在一起時,建築就出現了。」暑期建築營第一天「自然材質蓋房子」一開始就讓孩子們嘗試紙牌疊疊樂,看誰搭的最高?有的孩子一下子就堆疊三層,有的唉聲嘆氣老是倒塌。「材料恐怖箱」則讓孩子們五感體驗與認識不同的建築材料,或軟硬、或光滑粗糙,甚至還有味道?

接著,讓孩子們想像若天色漸暗來到森林,要如何尋找棲身之所?孩子們的想法或無厘頭、或實際,當然還是有孩子想要住到樹上。於是引發孩子們對樹屋的想像:如果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樹屋,會想要在樹屋上做什麼?希望樹屋有什麼裝置設備?會想為樹屋取什麼名字?希望樹屋與樹木的關係等等。

▼智暖老師帶領孩子製作盆栽樹屋

藉由「樹屋建築設計學習單」一步步引導孩子們設計思考、繪出想像中的樹屋。然後給予一人一盆有味道或會開花的盆栽做觀察紀錄、找出自己最喜歡的盆栽角度做為正面入口,並在附有盆栽照片的設計圖上做草圖設計,思考其植物的成長是否能支撐建築物、預留植物未來成長空間、考慮陽光照射角度、水流動線、風吹方向、甚至昆蟲的遷徙和種子的旅行。

▼孩子的作品充滿巧思

接著,「建築好好玩」系列影片帶孩子們領略鹿港天后宮的藻井結構,並利用「榫卯小道具」,體驗10種不同榫接法,分組實際組裝由四點金柱開始的「茶屋」還有「藻井(蜘蛛結網)」,177個零件在孩子們一層層堆疊、同心協力下完成,孩子們開心地坐在藻井下、抬頭欣賞自己的傑作。

結合所學、實際動手做,雖無法實際蓋樹屋,但縮小版盆栽樹屋隱含孩子們無數夢幻想像,有的依設計圖施工,有的邊做邊修改,雖在建造過程中,有許多挫折,比如想像與實際有落差而搭建不起來,或是非常堅持想要植物穿過樓板…,千奇百怪的想法,天馬行空卻也努力想要落實,尤其最後看到孩子們一個個上來侃侃而談自己的盆栽樹屋設計理念時,閃閃發光的眼神,也不枉我們在教室後方為大家的盆栽樹屋布置的地景景觀。

▼孩子們開心地坐在藻井下、抬頭欣賞自己的傑作


二、光影魔法師
文/張金華 室內設計師、社區規劃師、環境設計特聘講師


黑暗中,若出現了一點微微的火苗,總是會給人許多想像。建築好好玩的第五集: 當代台灣- 現代省思與返璞歸真。介紹了現代的建築師們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利用了當地自然的條件,例如土壤、陽光、風向、水流等條件,與建築做了完美的結合,看似愉快、浪漫的建築體驗成果的建造過程裡,包含了極為理性的結構計算、力學運算、材料統計與評估等等。

▼金華老師帶孩子到公園採集自然素材

孩子將自己化身為一位具有魔法的大師,利用美學中簡單和純粹的材料,瓦楞紙、樹葉、樹枝是我們的基本素材,將瓦楞紙撕成小單元,製作成小原件,反覆使用相同元素構件,黏貼成立體中空造型主體,再加上從公園裡撿來的自然素材,增加不同造型變化,讓光源可以藏在其中空處,將其營造成不同比例組合,呈現整體層次。

整個課程運作的過程中,學員們不知道最後自己會做出甚麼效果的作品,只是聽從指示,到公園觀察、撿樹葉、撿樹枝、撿羽毛、撿石頭。再回到教室裡,坐下來,動手做,透過手的重複動作,將主要基本元素構建完成。

終於來到分享作品的時刻! 看似圓筒狀的自然素材雕塑品,立在燈座上,燈具開關打開時,驚豔的光影效果令人出乎意料。它的美在於製作過程的未知,它的美在於燈亮時的那一剎那,光線透過不規則孔洞投射出的流動形狀,它的美在於動手製作過程中每一雙殷殷期待的眼神。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與這一群熱愛手作的孩子們,一起變成了光影魔法師,舉辦了一場魔法燈光秀。

▼孩子利用自然素材打造的桌燈,光影折射令人驚艷



三、來場建築實驗吧!
文/陳佳瑩 新北市鄧公國小藝術教師、閱讀推動教師、藝鼠講座志工

暑假初始,氣溫飆高的不像話,每日的白天,整個台北盆地像用空氣煮一鍋沸騰的湯一般,熱度逼人。這時要帶孩子出門寫生,是相當艱難的任務,然而當一夥人來到華山的紅磚六合院區,大家抬頭看著這1930年,為提煉精製樟腦所建的乾餾工廠時,大家都靜了下來,一筆一畫透過記錄下這些建築的細節,聽取時間的回聲。

▼小佳老師和孩子一起到華山觀察日式建築和寫生

我們帶孩子穿越時空,體驗日治時期建築的多元風貌。日治時期的建築具有相當的特殊性,明治維新鼓勵近代化的過程中,日本的建築師大量的使用西洋建築特定的風格形式,打造各式各樣的住宅、店家、車站、政府機關,對當年追求和諧的東亞地景風貌,顯然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而許多無法在日本本土大展身手的建築師們,來到殖民地台灣發揮所學,帶來了許多風格鮮明的樣式建築,而建築細節所承載的象徵意涵也異常豐富,當年的建築師具備豐沛的實驗精神,融合了西洋建築風格、日式建築式樣,也因應氣候的要件,發展出專屬於台灣的建築特色,在全台各地都留下許多精彩的作品。

▼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來繪製套套盒


這次的課程,希望孩子都成為飽含實驗精神的建築師,我們特別準備了可以把頁面剪成三截的「建築實驗筆記本」,讓孩子設計完自己的建築後,可以透過翻頁的方式,搭配不同的建築風格,找到自己喜歡的組合。大家還動手從一張紙開始,透過測量,完成一個方形盒子,並製作了上蓋和下蓋,透過翻轉不同蓋子面向,可以幫你的建築不斷的搭配不同的屋頂或門窗。

在課程最後,嘗試帶孩子思考文化資產保存的問題,與孩子分享“圖文不符”團隊製作的「全能古蹟燒毀王」遊戲,和「台灣文化資產失火、破壞列表」。日治時期舊建築,建物多年久失修又以木材當作建材,會有意外失火的可能,而失火的原因到底為何?老建築就一定要保存,不能拆掉蓋新的嗎?不同立場的人,想法往往也都不同,然而只要開始關心,就是踏出了很棒的一步,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自己的筆,記錄下值得關心的一切吧!

▼完成三日充實的課程,頒發給孩子小小建築師證書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