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奉茶】小小奉茶師的成長-沛儒篇

2022.10.01
文、圖∕基金會

本文收錄於彩虹之境第23期小學奉茶專欄


▼從小三到高一,習茶從不間斷的沛儒。

沛儒 令人放心的大樑
  沛儒是基金會2015年開辦小小奉茶師第一屆的元老學生,剛接觸茶道時才小學三年級,現在已經是高一生了。當時年紀雖小,已看得出來是個很有想法的孩子。一路成長的脈絡,國小畢業後到體制外的實驗中學,再接學學文創高中,父母很用心地讓沛儒適性發展且鼓勵多元嘗試,舉凡慈濟大愛的小主播、樂團的主唱、故宮的小導覽志工…等等,累積的功力回應到茶席上,就是面對任何不同類型的客人都能從容應對。在今年學校的設計課,沛儒設計了「自動分茶器」,將茶道上的學習運用在課業上,呈現「道藝合一」,令人振奮且眼睛為之一亮,基金會的我們也深感榮耀和喜悅。

父母是陪伴還是干預?
  沛儒是個有父母全心陪伴學習的幸褔孩子,在茶課中,爸爸媽媽也會像學員般認真參與。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夠適度掌握分寸,不對孩子指指點點造成壓力,也不會直接協助而影響操作的獨立性,排除了基金會擔心父母陪課反成干預的憂慮

  多年下來沛儒的爸爸媽媽也成了基金會最熱心的志工,吳爸爸個頭高大,擔任水房,燒水搬運樣樣來;媽媽幫忙打理小茶師的服裝儀容等等,一家鐵三角的組合成為了基金會很重要的支柱,也是基金會的最大意外收穫。

因著茶緣帶來的火花
  不同於小茶人社團中大部分孩子來自兒福機構,或是來自萬華的相同地域性,沛儒家住林口,也因為在體制外的學校上學,聚會時常與其他孩子交流、分享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在升上高二後,沛儒將前去維也納做交換學生一年,帶著今年小茶人志工社團自主學習作業,會如何以自己熟悉的台灣茶介紹給外國朋友呢?或是和維也納的茶文化有一番甚麼樣的激盪?在台灣的我們,殷切期盼著~。

▼沛儒父母(左前右前)是基金會最堅強的後盾


-----------------------------------------------------------------------------------------------------
文∕李佳蘋(沛儒媽媽)

放手去嘗試
  「媽媽,我的手在抖耶」只見我的孩子歪著頭一手拿著裝滿熱水的小茶壺耳朵,一手手指壓在茶壺蓋,小心翼翼地將茶湯注入茶盅。媽媽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她,但感受到沛儒正嘗試掌控著節奏與呼吸。那年甫進入茶道世界,也是沛儒人生中首次管理完全屬於自己的一隅天地。

  三十個茶課能成就什麼?沛儒說:「從認識茶葉開始,進而茶具講解、茶品介紹、泡茶實作乃至茶道禮儀等,中間還有準備的小點心吃。」於家長,我們看見的則是「嚴謹、優雅、負責任。」

親眼所見孩子在茶課成長
  基金會的老師們總是拎著大籃小籃提早場佈,從茶席的布置、動線的流暢、甚至各式茶點的安排,無不盡心。而其間輕聲低語溝通得宜,客氣不客套。巧手一揮,須臾間讓稜角分明的學校教室成了濃厚範兒的茶道場。未接觸過這樣氛圍的孩子們,都不自覺掂起腳尖走向漂亮的茶席,未上課便有了樣子。沏茶手法、器具握勢、進退拿捏皆展現了能獨當一面的自信,正是我們期待孩子上的課和應有的態度。

  在三十個小時的學習後,第二年沛儒有幸以小學姊的身份到另一個學校體驗茶課。那是個課程驗收的結業式,十來個活潑好動的小學生,甫踏進教室便一路禁語,在地板茶席採取跪坐姿,沒一個孩子因為不舒服腳麻而亂動,始終專注在手上的茶事工作。步驟除了精準到位,還要用餘光注意其他茶席的夥伴進度,一起開始同時結束。爸爸與媽媽又再次感到驚奇,大呼孩子們的定性與耐力。

親子撲滿中存有茶香記憶
  時下興翻轉教育,基金會茶課在「道」的方面依舊嚴謹,但在茶席布置上讓孩子們發想,希望打造出巧思創意獨一無二的茶席。如:陽明山上的感恩茶會,適逢從沖繩遊玩回來的我們,便以「旅遊」為名;歲末感恩茶會,少女主題的「妙」茶席布置:我們遍尋在口中炸舞的跳跳糖;以茶名為主題的四季春「花」茶席:開車或散步時尋覓可用的花草素材。每一次的過程雖絞盡腦汁,卻能將回憶點點滴滴存進親子撲滿中,這樣的家庭凝聚讓我享受其中,很深刻也很滿足。

  七年時間,沛儒的人生塑型中逐漸懂得「品」這件事,有舉手投足的優雅、也有營造環境的優雅、更有茶道養成對視嗅味三覺的優雅,我們全家很感謝也十分期待每一次的「茶」任務。

▼父母共同參與讓家庭更加凝聚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