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彥霖司阜與大木作教具作品合影 當樹木的生命走進我們的生活,當木頭成為建築空間構造的一部分。傳統建築文化保存的方式,不是只在廟宇、古蹟,而是進入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摸得到、拆得開,才有機會理解大木(建築)的智慧。」從測繪開始的修復工作臺中「大甲瑞蓮堂」是大木匠師黃彥霖司阜近期修復中的傳統建築按場(「按」場的按有「控制」之意,「按場司阜」意為統籌指揮者,早期以台語發音「Hoan Tiun SaiHu」。)落成於1914 年至今,是臺灣現存少有形制完整、裝飾精美的民宅。彥霖司阜憑藉著深厚的修復資歷,帶著木作工班,從記錄測量開始,一步一步解謎不同案場上的建築智慧。在時代不斷地變遷下,彥霖司阜認為傳統技藝不該只是保存,應該找到與現代的對話方式。隨時間日漸風化或腐朽的建築體,他除了自身修復的經驗測繪之外,也以現代科技的雷射水平儀輔佐,在數據的紀錄上有更精確而完整的掌握。從構件開始的無限可能作為一名大木匠師,彥霖司阜平日的工作場域是在傳統建築修復工地。而製作教育用的模型花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彥霖司阜回憶:「那時候,我只是想做一組中樑結構,沒想到越做想法越多,最後變成這麼大的一個東西。」最初製作一組構件模型,讓人能夠理解傳統大木建築的基本結構。然而,隨著製作的推進,他開始思考「如果想讓大家更完整地理解,是不是該再做多一點?」於是,陸續加入了簷口脫規、修復現場的「二進步口」,最後發展成一組完整的大木模型。▼將欲修復的構件拆卸後測繪與實際模板▼將欲修復的構件拆卸後測繪與實際模板彥霖司阜提到:「我發現現在很多的模型,沒有辦法讓人真正理解這些構件怎麼完成的。如果只是做局部的東西,人們還是看不懂。」無法讓人真正理解過去的工法。而這組「大甲瑞蓮堂二進步口」的縮小模型,透過基金會的計畫,能夠真實呈現傳統建築的內在結構,讓孩子們動手拆解、組裝,親身感受木構件的搭接方式。於是彥霖司阜決定透過這個完整的模型,讓更多人可以直接地理解傳統建築的奧妙。一組構件開始讓建築教育產生影響彥霖司阜說:「我們現場修復的時候都是1:1的,量體很大,不可能讓孩子們上去摸。但這些縮小版1:3 的構件,站在地面上就能拆解,這樣就能很清楚地理解為什麼司阜當年要這樣做。」和基金會合作的這個教具模型誕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建築產生興趣。「傳統建築的修復現場,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更不用說讓學生或孩子們動手接觸。但這個縮小比例的模型,能讓他們近距離拆解、觀察,理解每個構件是怎麼搭建起來的。」▼「二進步口」1:3 模型,非常珍貴有傳統建築的「天父尺」模型裡包含了丈篙(天父尺)、構件名稱,以及各榫卯細節,讓學習者能夠一目了然,而這一切,正與長虹教育基金會的理念不謀而合。「教育對我來說,並不是要求小朋友馬上理解,而是讓他們看到然後產生好奇能開始思考:『以前這個好複雜,為什麼這樣做?』這樣的好奇心,或許就能在未來某個時刻發酵。」▼雲科大文資維護系學生實際以測繪的練習記憶與文化情感的傳承彥霖司阜回憶起自己的學習過程,他的父親就是大木匠師,從小耳濡目染,也從室內裝潢轉進入傳統大木建築與修復這個行業。他相信,傳承並不只是技術的交接,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這個模型能留下來的不只是技術的傳遞,還有一種傳統文化記憶的延續。把手的記憶交給下一個人,就能展開傳承與對話的無限可能」。◆ 延伸推薦彩虹之境27 期:傳統建築的美感傳承2025 年彰化鹿港魯班公宴展出日期|5/30(五)- 6/2(一)展出地點|亞太度假鹿港文創會館集會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