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是個有趣的小鎮,腹地不大,騎機車約莫15~20分鐘就可以繞完一圈,位於海拔380~700公尺之間,與一座山的高度相仿。早期是泰雅、布農、賽德克、平埔族等原住民的居住地,隨著清、日政策與都市規劃,漢族人逐漸向埔里移居,且因「商業化」、「資本化」等經濟與效益的主導下,埔里成了匯集四方資源的商城。如果你仔細觀察埔里鎮,這裡有電影院、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甚至你常看到的美聯社也有,除了是個大學城外,埔里不像其它城市,是座縱向城市,它擁有著平廣地沖積平原為腹地,古時為中部貨物來往的交通樞紐,現為觀光中繼站。這裡的時間流動狀態比起都市悠閒了許多,生活久了會覺得「好像可以再慢一點」,民宿兩位主人都是台北人,在疲憊的侵襲下,放棄了都市30年的繁華生活,選擇埔里這個相對偏遠,但卻又相對方便的地區,以新移民的角色開始體驗生活的熱情與美好。
第一股熱情─追逐夢想
許紹軒與陳燕書賢伉儷皆為媒體產業的好手,那為什麼會毅然決定到完全不熟悉的地方生活?許先生說到,「全球的媒體產業逐漸轉為數位媒體,紙本則會逐漸消失,對於在紙本媒體興盛的時代擔任記者的我來說,可能會不習慣或是契機,所以提早選擇了我們夢想中的生活,並想嘗試實踐它,所以選擇賣掉在臺北的房子來到埔里創業。」喜愛貼近自然且於世界各地住了許多不同民宿的兩人,選擇成為民宿主人再出發,並想創造更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給來訪的旅人,所以在創業之初,定好了發展方向,並朝著它筆直地走去。許先生說:「當初決然雙雙辭去工作,並從繁華的都市搬到埔里這四面環山的地方,放棄與改變當然都有,不過說真的,那時我們其實也沒有想得很清楚。」許先生笑著補了一句:「因為想太多會做不完,想得太清楚會跨不出去。」
實際從平地蓋起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知道,原來這項任務是如此的困難,從與建築師溝通、合作,到發小包到確認施工是否準確,都是他們親身執行,其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眉角」。過程中,兩人觸碰了許多不曾接觸過的領域,也為了新生活學會了種菜、料理與家管,許先生甚至還去學了木作,親手做了許多家具讓這些擁有手感的創作,融入未來的每一個角落。在建築的過程中,除了有管理包可以幫忙外,自己也一起充當工地管理者,堅持著每一個細節不輕易鬆動或妥協。
可以透過民宿的名字來說明,它是取自於南宋詩人 楊萬里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詩中的段落: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單是28個字就替他們說著,追求夢想並不簡單,唯有保持著初衷與信念,才有機會跨過每個試驗的關口。
第二股熱情-以自駁創造新空間
聊天開始沒多久,許學禮建築師(統稱建築師)就笑著說:「我每做完一個設計都會放在桌子旁,在工作的過程中,反覆看著這些設計時,都會想做的更好,然後會與業主討論,是否能夠有機會讓我更改設計方案,這個案子也是如此。」
早年因為在台東執業時,遇到了許多挫折,不僅難過了許久也一度想轉換跑道進入出版業,921大地震之後,埔里建築圈的朋友,因為設計需要人手幫忙處理,所以建築師有機會到埔里重新開始,並以住宅案為主要的發展目標,但人生地不熟的他,埔里發包的方式與其他地區有些不同,業主會自己發出許多小包,所以施工過程中常有新狀況發生,如何發包、掌控工時與品質等,都是新的挑戰。雖然建築師會不斷反問自己並且想辦法突破它,然在施工的過程與結果,卻是一絲不苟,圖面該是什麼樣的狀態,成品應該要與其相符,而不是靠直覺或是經驗去執行。設計者一定要有個很「盧」的個性,而那樣的個性是是來自「堅持」。建築師看了看模型說道,「堅持己見是一回事,但有自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懂得與業主協調,且將所有因素一併考量進去,而不是讓對方沒有選擇,例如:成本概念就是不可缺乏的要素。」
《錯喜歡旅棧》的設計有受到代謝派的影響,工業革命後「單元化」成了比較容易施作與設計的方法,建築師以日制規線180公分來做單元設計,每個房間的尺寸則被設定為360公分,並將其複製、錯位、鏡射、翻轉、變形,將主要開窗面對東南向去應對業主所給予的需求,使每個房間都可以擁有面對延綿翠綠的山景,並將西面的開口減少、縮小,讓室內空間能夠因此不受西曬的干擾,能持續保有舒適的溫度。而其他空間細節與家具的擺設,皆以90公分的倍數來做設計與擺放,使空間各有風情,卻能以一致的樣貌面對來訪的旅人。
樓梯旁有著幾道垂直的採光窗,這些窗對建築師來說,它就是存在開口,玻璃只是物理環境的隔絕,精神上是引入光線的入口,而不是區分戶外與室內。建築師指了指模型說:「這一部分的想法,其實是受到普立茲克建築師安藤忠雄晚期的作品精神所影響。」空間不單只存在機能,還存在著使用者在未來的生活狀態,所以建築師會創造適切的空間給業主,對於生活的樣貌,則由業主自行發揮與想像,如此一來,那樣的家才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來自於房中流“串”的人
《錯喜歡旅棧》的生活細節都來自主人的生命體驗,旅棧中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一股穩定且靜謐的氣質,例如客廳旁有一處錯層的起居空間,鋪面滿紅磚的一角有堵火爐,在冬天來臨或霧氣較厚重時,燃起它並於上面的烤盤中,烘烤著Pizza或是麵包,不僅可以去除濕氣還可以替鼻子創造另一種香氣的饗宴。看似粗獷的混凝土牆被泥水師傅抿的平整如鏡,反射著每一道自然光,使人進到室內可以讓眼睛開始休息。從未門開始的鞋櫃,到室內的沙發、餐桌、梯間、復刻沙發,以不同的觸感與溫度去創造視覺與身體感知的層次,會讓人期待下一個進入眼簾的是什麼樣的畫面。
飯店是提供居住的地方,民宿則是讓你體驗生活樣貌的場所,不同的主人帶給你不同的經驗與感動,就像是個小型的主題樂園般,創造的絕對不止於回憶,還是個有學習、創造人們可以自然連結的世界,互相攀談、聊天,不論是天文或是地北,留下的只會是嘴角上揚地瞬間。許先生說,「來這裡的人普遍都是想從汲汲營營中暫時鬆脫的族群,曾經也有過兩個女生,帶著三瓶紅酒,一進房間就坐在陽台上,坐著面對山景,喝完它們。也有個客人進門後,就沒有再出過大門,他就是在不同地角落看書與放空,我們適時地消失給予他們私人的時間,他離開前還說我們的服務真是無微不至。」
或許在每次的旅行中,我們太依賴3C產品,欣賞世界時,甚至是透過它們幫我們描述眼中的美與感動,請放下手機,透過身體好好地去吸收環境所帶給你的溫度;微風輕柔撫摸地觸感,甚至是鼓起勇氣與店主人聊聊,絕對可以讓你在每一次的旅行都能有新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