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環境是我們的未來」,相信上述這一段話一語道破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回到本文:環境教育,人類目前在環境、教育均面臨弔詭且未來的困境與課題,在環境層面,我們人為環境很重要,但是我們某些行為卻無法看出我們對於環境的重視;在教育層面,我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教孩子面對未來的環境,看來目前教知識已經不足夠。而當代的人類,因為科技發達、教育的方式,無論是在實體上或是心靈上,我們距離環境是越來越遠,甚至孩子對於環境是處於”無感”,如何透過”五感”改善”無感”,便是當代環境教育的重要且需要面對的課題。
何謂意志力缺損症
「意志力缺損症」,是當代孩子重要且憂心的症狀,當今孩子意志力缺損包含四個面向,分別為「懶散」、「逃避」、「無法專注」、「自我為中心」,而這四個面向,並不是孩子與生俱來,而是整體社會洪流加上家庭因素所帶給孩子的影響,而《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一本書是長期關注自然與兒童議題的美國資深記者Richard Louv,以親身採訪過的眾多案例,結合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教育心理學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的研究,寫下了《失去山林的孩子》(“Last Child in the Woods”)這本書,書中就點出了在科技的陪伴下長大的美國孩子跟大自然到底有多麼脫節。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大自然缺失症」其實並不是一個醫學診斷,Richard Louv是借用這個詞來說明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的各種現象,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與其他心理疾病。
書中提到當代孩子面臨的困境,也讓身為家長的我們開始深思孩子時代的差異。當我們試圖確定這一問題的根源時,我們總是傾向於指責那些電視和視頻遊戲,但是,Richard Louv很快指出這樣把問題簡單化的處理方式只會阻礙我們認識到其中涉及的更加敏感的問題。30年前,孩子們能夠把空閒時間給小溪裡和樹屋上的動植物,能夠徜徉在空地上看星星,這樣的情況在當時非常普遍。與大自然的接觸應該是直接的,應該用我們的五感去感受大自然。可是現在,用Richard Louv的話講,一切都改變了,大自然被認為是種“嚇人的玩意”-由於我們內心的恐懼而導致的另一個受害者。
由此,意志力缺損與大自然缺失,顯然有很強的關聯性。人類,原本就來自於大自然,但因為科技進步與發達,與自然產生極大鴻溝,在這過程,也讓心靈產生極大的空洞,但,我們當代人已習慣享受科技,回不了過去的時代,當代的我們僅能盡力去彌補如此的空洞,以及拉近之間的鴻溝。若要面對意志力缺損,有四個關鍵,分別為「模仿」、「習慣」、「敬虔」、「想像」,雖然這四個關鍵是從意志力缺損症中所延伸出的取徑,但是這四個關鍵應用於大自然缺失症,也是具有相當的意義,如:透過自然的觀察,進行模仿,包含創作、感官….,這是有助於孩子與孩子親近自然的方式,而以大自然為師進行模仿,會是一種需要考驗耐心、毅力,是一種緩慢的學習;透過模仿機制後,漸漸習慣與自然互動、與自然對話、與自然相處,習慣於自然的變化、多樣、多元;習慣後,便產生敬天愛人的敬虔的心,尊重自然界的萬物,因為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和人類是同種同源,都是來自於自然之母;最後,對於我們的生活模式便產生有更多元的想像空間,而不是限制工業革命後所僵化的物質生活,而是有更多元想像的生活模式。
而在筆者《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書中提及,”人”原本就來自於自然環境,我們的老祖先,原生活在自然環境間,因此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同媽媽與孩子的臍帶,但如今人類持續往前成長,在此過程中,人類一直持續不斷試圖將這一條臍帶切割,而切割的過程,看似人類想獨立於環境之外,甚至想要居高臨下,但人類還是無法脫離與自然環境的關聯,人類對於自然環境所作的一切行為,最終還是會反饋到人類自身。地球,是人類的大地之母,而由James Lovelock所提出的蓋亞假說,便是認為生命與環境會產生相互作用,在此相互影響中,也決定地球是否適合生命的存在,目前,在蓋亞假說中,人類佔有極大的影響力。由此可知,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但是因為人類的感官不斷被社會洪流所遮蔽,因此需要集眾人之力,包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一同為當代與下一代而努力。
感受大地真實之美
而要面臨此課題,另一關鍵的要素在於目前孩子的學習是否與真實情境產生連結,真實情境的學習主要側重於當代現實環境複雜的問題,以及其解決問題的方案,而真實的學習包含以下幾點特質,如「對於資訊具備其批判思考能力」、「充滿耐心溝通協調」、「勇於面對不熟悉知識」、「跨學科的學習」。而到底什麼是真實?這或許是個非常哲學性探究,但回到提出真實的學習、真實世界學習,都是為了孩子學習出發思考,讓孩子學習不僅在書本上,而書本上的學習也是重要的,但是透過真實世界的學習,讓孩子能了解知識與真實世界的關係,更能讓孩子所學的知識內化,進而面對社會上多元議題並試圖解決。
人類的意志力,是會隨時代的洪流而產生變異。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曾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人生的盡頭。」但是非常惋惜的是,全世界現在卻有很多成長中的孩子離大地越來越遠。大自然能豐富孩子的心靈,給他們更為廣闊的天地,既不同於父母給予的親情世界,也不像電視會偷走他們的時光。身為父母的我們將化身為孩子感官的帶領者,開展孩子的感官,相信我們對孩子的關愛,會在孩子生命經驗的畫布,留下美麗的色彩,而這些美麗的色彩,會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珍寶,因為透過適切的引領以及接觸大自然,對於目前孩子面對的社會洪流可能帶來的影響與衝擊,是有機會讓孩子有其自我覺察與保護的機制,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在為孩子的未來而準備,而本篇所談及的議題,是一種相較於課業議題,更加深層而無形的議題,希望與所有讀者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