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
文/李玉華
圖/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 李玉華
「兒童是指標性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成功為兒童建造一座城市,這就是對所有人而言成功的城市。」─波哥大市長安立奎.佩納洛薩
走!孩子一起上街玩
街道遊戲的創始團體,是位在英國西南城市布里斯托的 Playing Out,10 年前想出街道遊戲這個解決方案,來處理「過度都市化帶來空間不足、休憩減少的現代文明病」。當時,年輕媽媽Alice Ferguson,為了讓孩子能在住家附近活動,跟市政府申請交通疏導,把道路暫時封起來幾小時,確保大家安全,許多孩子就進來自由地玩,在城市中最普遍的空間– 道路,就像本該這麼日常活動一樣。這個想法大受歡迎,現在英國幾百條街道都效仿他的做法,甚至變成一個全球性的活動,Alice 已經收到德國、葡萄牙、西班牙、埃及、美國等的聯絡信件、電話及會面邀請,都熱切地想要跟他學習,變成一個國際趨勢,甚至燒到了台灣。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飛到布里斯托和 Alice 會面,BBC 記者安排訪談特公盟,問到:「孩子在街道上遊戲,在台灣普遍嗎?」答案是:「一點也不普遍。孩子不准在街道上遊戲,政府和家長都會用力勸導孩子在公園遊戲場或室內玩耍,說街道上很危險,路上都是轎車、交通工具、公車,大家就請兒童停止上街玩耍,甚至連小條巷弄都不行。」 而特公盟從Alice 口中知道,街道遊戲對台灣都會空間設計下壓縮的遊戲文化,其實是一種「翻轉療法」。雖然,很難去改變人們對既定空間中「自由遊戲」的態度,但要盡力推廣、要感動人心,這樣人們才會覺得這對每一個孩子都是重要的,對他們在都市中的成長,會帶來安全感以及歸屬感。
推動城市中兒童遊戲空間
在台灣,城市的景觀規劃與建築設計,通常建立在成人對空間的預想,而較少考量到兒童對空間的認知。對景觀人及建築者來說,用什麼方法整合對兒童身心發展的認識、兒童及其陪伴者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專業,是一個跨領域的艱難任務。
景觀規劃與建築設計界,由於缺乏多元的組成、視角和經驗,可能設計了進出入口只有樓梯的城市環境,但如果一個城市讓媽媽來設計,一定處處都是緩坡道,讓青少年族群來設計,則一定處處要能上網還能跑酷*。多數政策制訂者、城市規劃者、建築師或藝術家,很難想像「緩坡道對親子的重要性」或是「高度體能活動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前者不只為了長者、輪椅使用者,還為了有學齡前兒童(推車)的家庭,當然也是為了主要照顧者─媽媽。
特公盟的媽媽就是在「兒童遊戲空間」這個面向來為他們發聲,並思索如何改善其處境,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的「兒童遊戲權」和「兒童參與表意權」。
*「跑酷」意指在障礙物環境反應、適應、創造路線的技巧與自信能力,多以城市環境為運動的場所,常被歸類為一種極限運動。 特公盟的發起
2015 年秋天,因為幾座公園的磨石滑梯及挑戰遊戲設施被拆除,一群關心兒童人權的媽媽們,向台北市政府陳情那些以 CNS中華民國國家標準所列法規的安全為由,任意拆除兒童基礎建設,或更換低矮幼齡且品質堪憂的塑膠罐頭遊具之事件。希望訴求「公共兒童遊戲空間」應該在安全規範之上,發展多元創意、具備在地特色,重視親子使用者主體需求,建立公民參與機制,啟發了全台上萬名民眾,認同「自己的公園自己顧」,進而組成特公盟。
特公盟成立3年以來,集結多方面等專業長才的媽爸或是專業人士投入,積極參與全台約 100 個改造及新建公園案,對孩子用繪本說故事,對成人秀出全球案例,讓大家知道遊戲空間的多元程度,除了商業式量產這一種,還有幼齡、學齡前、小學等各年齡層專屬,或各種類型:挑戰式、共融性、自然系、水遊戲、資源再利用、可玩藝術型、樹冠層、鬆散素材、創客自造、社會福利等設計,甚至快閃冒險遊戲及街道遊戲。
特公盟的成員無酬參與各類會議,受邀在各種場合宣講,從2016年論「會玩的孩子才能好好長大」、2017年說「整座城市都是我的遊戲場」,到2018年談「用遊戲進擊玩出一座幸福城市」,成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成員,獲得 La Vie 台灣 100 大創意之社會實踐獎。長期翻譯及撰寫的遊戲學論述,刊登在已有 4 萬 5 千多名粉絲的臉書專頁,以及各類重要合作媒體平台。
2018 年秋天,特公盟正式成立為社團法人,透過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輔導的群眾募資計畫,即將進行台灣首度「街道遊戲」,舉辦3場活動。希望讓大家去思索,原來城市中道路開放給兒童上街遊戲,讓他們跟曾有過美好童年的上個世代一般,感受到「我能」及「家園」的幸福,是這麼不容易,讓我們透過遊戲,把城市還給需要更多空間長大的孩子。
【分享特公盟參與改造案例】*挑戰型及冒險型遊戲場台北市天母區天和 / 東和公園新北市中和區員山公園 / 錦和公園*自然型遊戲場台北市中山區華山公園新北市板橋區四維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