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造福,百年樹人》系列報導(一) 推動永續森命力

2020.10
文、圖 / 長虹教育基金會

▼基金會與林務局宜蘭羅東林務管處同仁共同宣示合影

開始行動
      秉持著人與環境的和諧共榮的理念,且實踐企業致力推廣的建築環境教育與公益活動面向,基金會今年進一步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洽談合作,以〈造林造福,百年樹人〉為題正式啟動了守護環境的行動,進行台灣原生種蜜源植物的造林計畫,經歷幾次往返的討論後,綜合考量環境與氣候條件、植物的選擇、適合執行的範圍與年限等等,我們最終選定捐助認養宜蘭羅東三星鄉、大同鄉二處共6.65 公頃的國有林地,經由羅東林區管理處進行新植及撫育工作,種植共計超過5,425 株的蜜源植物,希望能豐富森林中的蜜源量與生物多樣性,達到生態的共生平衡。

攜手推動環境守護
      在今年三月初,我們與羅東林區管理處的同仁相約,從羅東市區開車前往位於三星鄉天山段的國有林地進行會勘,經過三十多分鐘的車程抵達林地。那幾日的北台灣陸陸續續下著春雨,會勘當日卻幸運地遇上晴空萬里的好天氣,冬山工作站的同仁們細心講解日後將如何為這塊坡地進行整治、鋤草,並說明種下樹苗後放其自然發展恐不易讓其順利成長,一年需安排至少三次除草除蔓的工作來幫助樹苗照到陽光,免得被快速生長的雜草所覆蓋,為了保持自然的生長狀態,並不會刻意地進行施肥與澆水,因此執行的時節會配合在雨季來臨之前,以宜蘭當地來說,最適宜新植的季節是在四月份,讓新植樹苗有充足的時間將樹根定下,在雨季來臨時自然吸收土壤的水份成長。之所以會選擇種植樹苗而非直接植入被培養後的中大型的樹木,也是考量到植物的土壤適應、根系生長等因素,讓苗木自行努力長到足以抵擋氣候與各種環境變因,種下來的樹才能帶來良好的水土保持。

      另一個規劃的林地,則是位於大同鄉出水溪段約6.5公頃的複層林,複層林的營造方法具有降低土壤沖蝕、風害及蟲害等功能,混合的林相也能展現生物多樣性,營造的方式是分年施行造林木的疏伐或間伐工作來促進樹木生長,並在疏伐的跡地選擇原生樹種實施林下栽植,由於這將會影響樹種組成及林分結構,因此樹種的選擇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一環,除了需考量適地適種、生育地特性,也必須考慮長遠的經營目標。

      面對這層層的樹林,該怎麼知道何時、哪處需要進行補植呢?羅東林管處的傅正儀課長與我們分享:「首先我們會從航照圖判別較林木較稀疏的位置,再進到林內進行測量,並規劃安排為林下孔隙補植適宜的林木。以自然的演進來說,土壤會先由草開始長起,有時候面對天災所造成的自然崩塌或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孔隙,一開始我們會先等該處土壤穩定下來、長出一些草後才將樹種下,雖說即使不去刻意經營,若有樹木種子隨機掉落也自然能慢慢長出樹木,但人為的適當介入就能加快這片森林的復原。」

      台灣的地形多樣,豐富的森林資源豐饒與生態景觀也孕育出深厚的人文及智慧,在這一來一往的討論中,我們得知原來除了把樹種下去,為幫助幼苗克服地形及氣候長成大樹、加速完成森林覆蓋,還必須仰賴政府規劃與專業人員的執行,經過長遠的努力才能漸漸看到成果,台灣獨特的山林風貌與資源也才得以生生不息。

▼猜猜看下圖的樹苗哪個是相思樹、哪個又是紅淡比呢~

打造永續循環
      兩個月過後,我們帶著木造認養告示牌再次前往三星鄉的林地,該處已由羅東林區管理處完成了新植工作,種上了台灣原生的樹種—紅淡比及相思樹,紅淡比為生長於台灣北部低、中海拔山區的台灣特有變種;相思樹的根系發達,耐風抗旱又能適應貧瘠地,是綠化荒山、保護水土的良好樹種。等待合適的季節到來,大同鄉的複層林也將開始進行補植及撫育工作,同樣預計採用適宜當地的相思樹、紅淡比、牛樟、青剛櫟、烏桕、光蠟樹、臺灣油杉等蜜源植物,期望這些新生樹日漸茁壯,融入美麗的台灣山林之中,一點一滴地為下一代打造更乾淨美好的家園。

      除了山區的森林復育,造林是環境永續最直接的行動,支持林下經濟還可以兼顧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等效益,是人類與大自然友善共存的好方式。所以在今年的守護環境行動中,基金會也將直接向蜂農認購森林蜜,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及收入,維護純淨山林並在其中安居樂業。基金會母公司長虹建設李文造董事長向來注重環保議題,20年前就自己種樹做環保,並表示:「種樹是造福下一代的大事」,建設公司除了長年認養林口富貴公園的綠地,基金會目前也在台北市劍南山積極規劃「城市造林」,進行近郊植樹計畫以落實環境守護,盼能讓培育環保種子從小扎根,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色環保行動,一起造林造福給地球,永續共存好循環。

(猜圖解答:左圖相思樹、右圖紅淡比)

【延伸分享】
◆森林護衛隊
本片是臺灣首部描述森林護管員的紀錄片,耗時兩年拍攝完成,真實呈現森林護管員的工作內容,穿梭臺灣山林間,與山老鼠鬥智鬥勇,帶領觀眾一窺森林巡護員工作的美麗與哀愁。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