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
文、圖 / 陳育淳
臺北市立介壽國中美感教育計劃推動 老師
丁丁與毛毛在會考前感到有些焦慮,逃出書堆、走出教室,佇立在走廊邊的洗手台,仰望著柔和的藍天、輕飄的白雲,緩了一口氣。看著洗手台上,同學們在視覺藝術課親手做的盆栽,剛剛冒出來嬌小的多肉綠芽,可愛的模樣相當討喜。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回憶起上學期的視覺藝術課。壓力彷彿越來越模糊,心靈似乎得到一份安慰,一絲絲的舒坦。
▼慎重地選擇合適的花草
藝術教育的生活化
臺灣過去的藝術教育,強調技法取向與知識的學習,高舉的精緻藝術,讓學生畢業後自然的與它們漸行漸遠。近年來,課堂中慢慢地將藝術放下,回到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從生命的經驗出發,體會生活中美的感動。
丁丁與毛毛所上的這門課是九年級上學期的視覺藝術課:「拈花惹草」。每位學生在課程結束時,都帶回自己親手設計的盆栽。他們在這門課中體驗不同的選擇,從尋找材質的可能性、造形,加工的方法、同組風格定調、排水設計,到適合自己盆栽的多肉植物。透過不斷的擴散思考與收斂抉擇的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也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不同的組別也進行相互參照、觀察與報告分享,欣賞同儕的多元表現與觀點。
▼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在藝術中學習思考與解答
對於教學者而言,將選擇權交給學習者,最大的挑戰是在課堂中要處理許多不同的狀況,根據學生的需求,鼓勵學生思考如何解決不同材質與技法的困難。這是讓學生學習為自己的選擇,尋找答案的重要歷程,透過有層次、有意義的真實情境連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當學生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花器時,面對眼前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又是一次困難的抉擇。學生們謹慎的比對,思考著:喜歡的不見得適合!不同姿態的綠意如何搭配花器的質感、大小、高度?為了合宜,有時要放棄最愛的那一個它!
另一方面,植物是生命,生命的移植需要小心翼翼。學生在課堂中輕輕地捏壓紅色的塑膠盆,讓裡頭的泥炭土鬆動,將植物取出後,溫柔地撥理根系旁的土壤,仔細地將多肉植物移植到自己的花器。學生們攜帶著擁有生命的作品離開藝術教室,延續他們對自己作品的關注。教師心裡也默默的期望,即將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的九年級生,能夠藉著植物的療癒性質,從觀察綠意盎然的生命中,體會生活的美感,也提供學生一種可能的生活選擇。
▼陽光下燦爛的學生作品
各種姿態的生命之美
照片(上圖)是在課程結束的半年後,學生即將面臨會考的前夕,教師第一次離開藝術教室,走到高樓層九年級的班級走廊看到的景象。花器上的植栽蓬勃洋溢,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就像每位學生擁有各自的獨特,如同鑽石般閃耀自我的色彩。當教師為這幅沒有預期的風景露出驚喜的表情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訴說:他們都記得澆水,也會觀察多肉的新芽。有些同學因為植物沒有存活感到沮喪,同學們也會感到惋惜。但當大家一起欣賞留在教室內、外的大自然的造物時,非常肯定的在繁忙的課業中得到了喘息。
學生們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老師不僅欣喜在半年後,還能夠看到這些活生生、耀武揚威的植物,而是獲得了一種感動,一種生命影響生命的觸動。因為美的事物,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喚起在壓力中奮鬥的各個靈魂。「拈花惹草」不是在課程結束後就畫上句點,而是讓美感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萌芽,在生活中生根延續;學生在植栽作品的陪伴下,學習在生活找到美,進而成為落實在生命中的美好。
何謂美感教育
如果要問:那到底什麼是美感教育?可以這樣詮釋:它是一種生活教育;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美感」這詞包含「美」與「感」,如果「無感」是無法感受「美」。美是主體感覺、觀察、思考的一個過程,透過對審美對象產生愉悅之情。是主體(學生)經驗,對客體(對象物)特質之間產生的交互作用。生活美感教育是希望透過生活中事物的體驗、觀察、分析與實作,引導學生學習在生活中發現美、探索美、應用美,以「我在乎」的生活態度選擇生活方式,享受生活讓美愉悅人生。
最後,美在哪裡?
在藍天飛揚的雲朵間;在建築與光線虛實呼應裡;在藝術品色彩的躍動中;在簡潔實用的設計品;在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擺盤;在愜意的品茶瞬間……。日常生活中美好的片刻都需要你、我用心體會。現在,放下手邊的煩惱環顧四周,是否有想要動手整理的角落?是否想要泡杯好茶細細品味?是否想透過料理傳達愛意?
「美感是在生活的每一瞬間,學會用心過生活。」
◆ 延伸推薦
美感教育計畫官網
https://www.aade.org.tw/plan/
FB
https://reurl.cc/3aqnR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