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導讀 Ⅰ ─「美」不勝收的生活體現

2021.10
文、圖 / 何凭融
設計生活實驗家 - 何凭融(何熊貝)
GQ雜誌風格評論 - 玩家部落客專欄作家
OPTOGO共同發起人 - 社群經營與公關行銷

美的定義
    「美」,是一個跟「愛」一樣,很難被定義的一個字或詞。前者很容易被歸為好惡一類,喜歡則美;不喜歡則醜,當然現在人都會含蓄地說「還好。」不過這樣的好惡,並沒有辦法變成可以近一步討論的基礎,其原因很簡單,既以好惡稱之,那麼其天秤就只會向著一邊傾斜,總有這麼一項是讓你喜歡不已,另一個可能連正眼都不會看一下,所以盡可能地去靠近及理解美是怎麼一回事,就會多一分機會讓你喜歡上過往可能沒有注意過的事物。

▼構築出美的第一要素就是「光影」

    愛迪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美會立刻在想像裡滲透一種內在的欣喜和滿足。」雖然他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但他對於美的感言,卻是如此直接,因為他除了認真地去感受之外,也認真地從中去尋找美所帶給他的禮物。當然,那禮物並非次次都擁有磅礴氣勢,有時它會靜靜地、悄悄地向你靠近,在你驚覺時,才會感受到那瞬間即逝的情緒。而且追求美並非只有女性所專有的權利,男仕士亦可追求美,雖然定義不同,但那恰恰是人類文明出現後的本能,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到,「美的形象是豐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處出現的。人類本性中就有普遍的愛美的要求。」

不論在哪,都可以找到與平常不同的感動

藝術之中的美
    而「美」可以分為外內在、意義、事物、景緻、文字、瞬間等多種樣貌,最常讓人接觸到的就是「畫作」,在古時,為傳遞故事或訊息給人們,必須打破第一個門檻,那就是「識字率」,在充斥文盲的世代,依著圖像說故事是唯一,且最好的傳遞管道,所以不論西元前、中世紀、文藝復興哪個時期,「藝術創作」都被視為大事。文藝復興時期,梅蒂奇家族認為要大力推行世界的美麗、真理與智慧,所以他們除了是成功的商人之外,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推動者,梅蒂奇・科西莫耗費一生去蒐集各式各樣的書籍,造就了現在的「梅蒂奇圖書館」,而他的孫子梅蒂奇・羅倫佐不論是在拓展商業版圖或追求家族傳承的真諦,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說是更勝於藍,他資助過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其中就包括桑德羅・波提切利、李奧納多・達文西、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米開朗基羅等人,不斷茁壯與成長。該時期不論是建築師、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哲學家都在尋找「讓人可以持續擁有神智、活力與快樂」,所以在梅蒂奇・羅倫佐與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及眾多巨匠的努力下,塑造出了文藝復興最輝煌的時期,雖然在他去世之後,這股熱潮不僅轉移到了羅馬,還努力地持續發展了一世紀。

米開朗基羅的《晝夜、晨曦》,說盡了人一天的四個時刻

    這些巨擎在追求的美,是一種想追求如同「神」一般的完美,但該時期圍繞在美身邊的似乎都是來自某些階層的人,才有機會去理解或是碰觸到,而民眾則是透過教堂、修道院等場域去欣賞畫作。如此想想,現代人真的很幸福,因為我們擁有很多免費的平台與資源,可以毫無負擔地去欣賞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然這時對於美的意識則開始趨近於「流行」與「衝擊」,畢竟人是視覺動物,且在大家都想搶得注意的年代,這兩個詞彙都代表著「成功與否」或「銷售數字」,也正因如此,許多我們認為美的事物,其實都是空泛地傳播,因為人們對這些觸手可及的訊息大多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美學」這門學科,則是在200年前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所提出的學說,將源自希臘文「αἰσθητικός」一詞,對其意涵進行了說明與分類,將其概念話後,對人類感官能力進行說明外,同時延伸出了「個人好惡差別」的審美觀,且著成《美學》一書,成功定義人類對於感性的認知,其實是經驗科學。

▼美的事物隨處可見,只差我們是否真正地關注過它們。(左圖)
▼創作不僅是表現,更是重現與傳遞。(右圖)

美學的練習
    美,必須透過自我的體驗與吸收後,才能做出對事物的比對,所以在《美學》這本書完成後,鮑姆加登很努力地想詮釋,「感性認知的完美(perfection),即是美(beauty);不完美(imperfection),即是醜(ugliness)。」當然,這樣的理論切割,還是「主觀」佔多數,因為若無相同的認知,那麼「完美」的定義與框架只能被視為模糊,且無法成為對於美進行溝通的基礎。現在的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都需要上「美學導論」,目的在於透過導論中,所說的「不分形式的創作產生之前」、「創作中」、「創作本身」、「創作產生之後」三個階段,說明美於不同時期的作用及代表含義,而這三個部分,延續張忠明老師對於美學論述的統整,我將其延伸為則各自探討著不同的議題:
一、 「不分形式的創作產生之前」:創作思維與動機。
二、 「創作中」:創作意義、元素、內涵意識取捨的互搏掙扎。
三、 「創作本身」:賦予作品所藏之意義。
四、 「創作產生之後」:審美的經驗、鑑賞(欣賞)能力以及美學代替或傳達宗教意涵的社會功能。

▼在日復一日中了解的美,才是認識美的真諦。

美,在你我身邊
    以三個部分引領讀者進入看懂美的入門基礎,並藉著這樣的底蘊,去洞悉世界的萬物,例如盛暑傍晚夕陽西下,天空的雲朵就像是畫筆挑繪出的豔粉、晴天的仁愛路人行道上,總能看見經過樹葉後,在人行道上跳動的光影,當你不再習慣日常的景緻,那麼每天都可以發現驚喜,並從中得到感動與能量,那麼生活將不再無聊,且會慢慢地發現創意與想法會越來越多樣。許多人透過尋找美的事物,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還有一部分的人,只是想透過了解美,去欣賞這世界最純粹的一面。總結來說,「美」是一種生命的連接詞、轉捩點,甚至是低潮時的解藥。德國歷史學家-蒙森曾說過,「生命是由種種經驗,千錘百煉而成。」那麼美則是將銳角轉為滑潤的介質。

    人們常說,「當你遇到困難時就換個角度看事情。」若在生活中感到疲倦,當你與「美」相知相識,就會知道美學並非一門冷知識,而是另一種角度與救贖,以及人生道路上豐富自身感性的養分。

◆ 美感小練習
請在假日時,拍下一張喜歡的景致,並嘗試形容它的美好。
例如:換個角度在樓梯下向上看,會發現它是另一幅觀察世界的眼睛。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