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在我家】吃,是基本的照顧

2023.7.12
文、圖/蔡祐庭(柚子老師)
臺大心理系/茹素27年
園藝治療師/兒童工作者/食農教育推廣者
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理事長/象山農場總經理

  吃,乃人生大事,也是個人文化。能有機會好好思考和梳理「吃」這件事,是幸運的。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單純分享個人飲食和生命歷程,無意評價任何人。就像有人喜歡大口吃肉,有人喜歡粗茶淡飯,都是選擇,都需要被尊重。

▼爽口的梅子漬物盤。

我的身體,媽媽的廚房
  小時候我媽老跟別人說:「我家這個老二,歹腰養(臺語pháinn-io-tshī)。」不像哥哥弟弟身體這麼好,可以盡情跑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從小我很挑食,敢吃的青菜不多,也不太能接受牛肉和菇類,特別喜歡吃肉和蛋。我的身體常找麻煩,感冒、拉肚子不說,動不動就過敏,常進出醫院診所。這樣的我,總是感到疲倦,不喜歡外出,也常意外受傷。身體總是背叛我的意志,是我最大的敵人!

  皮膚算是我的主戰場,每到冬天,我就脫皮乾裂甚至流血。因為嚴重過敏,從小與蝦蟹無緣,皮膚碰到草就發癢起疹,身體總有抓不完的癢和傷口。記得國小家裡開始裝冷氣的那天起,我鼻子也開始拉警報,每天不斷與噴嚏、流鼻水、頭痛奮戰,用不完的衛生紙。噴嚏聲,成了我青少年的主題曲。這樣想來,能順利長大,也真是不容易!

  我的戰場是身體,我媽的戰場則是廚房。雖然難養的小孩吃這也癢,吃那也癢,但一點都無損於她的精湛廚藝。老媽的聰明才智完全展現在廚藝上。身為長媳,除了每天變換不同菜色,一桌色香味俱全,滿足一大家子胃口,還得精打細算,發揮最大CP值。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最佩服老媽的兩件事,第一個是優化能力,她能把嘗過的美食復刻出來,甚至加入自己想法,口味再進化。元宵節的鹹湯圓、糯米腸、土魠魚羹、肉粽、米糕、芋粿、蘿蔔糕、獅子頭……你永遠不知道她會變出什麼美食。

  第二點讓我更欣賞的,是她樂於分享和體貼的天性。我家廚房永遠比客廳熱鬧,總有鄰居或客人聞香而來,滿足的吃一碗,再帶一碗回家。每日逛市場,媽媽也和攤販們成了朋友,她們慢慢玩起了一種「支援前線」的遊戲,例如:有一回的主題是「香菇肉羹」,賣魚的美蓮阿姨送來新鮮魚漿,賣豬肉的對面鄰居媽媽送來有口感的胛心肉,賣青菜的阿惜阿嬤送來香菇、筍子、紅蘿蔔、黑木耳和白菜,雜貨店阿姨則送來扁魚和蝦米等乾貨。事實上,這些阿姨阿嬤全年忙著工作養家,根本沒時間好好做菜,更別說外出吃美食了。

  等待是值得的。當老媽把這些食材變成一大鍋香噴噴、用料不手軟的香菇肉羹,鄰居們迫不及待裝回滿滿一鍋心滿意足離去,等著和家人分享。而這樣的記憶,也成了我記憶中難忘的美麗風景。

  這也讓我明白,料理不只是為了吃,更是愛與能量的傳遞,餵養了身體,也滋養了心。而我這個不愛出門玩耍的小孩,也順理成章的成了廚房小幫手,洗菜、削皮、切菜、拌炒,跑腿購買醬料或食材,跟鄰居借糖和鹽巴……成了我的光榮任務,也和料理結下深緣。

▼料理不只餵養生命,也是愛與能量的傳遞

最後一桶炸雞
  1997年,我大學四年級。全台發生嚴重的口蹄疫疫情,政府不得不下令全面撲殺豬隻。那時在電視中看到病豬被活埋的震撼新聞,竟讓我連結到了納粹種族屠殺的畫面,突然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悲傷,也因此決定從此不再吃豬肉。

  大學畢業後,我終於告別了學生身分,興奮地迎接「阿兵哥」這個新角色。父親駕著車從台東市老遠送我到虎尾新兵訓練中心報到。進基地前,我突然說:「爸,我好想吃炸雞喔!」。老爸帶我去買了炸雞,吃完心滿意足地歸隊。

  那天晚上,和一位弟兄站哨值勤,他突然問:「你為什麼用餐時常夾肉給旁邊的人吃?」那時的我只吃雞肉和魚肉,我向他提起了自己健康考量和口蹄疫的影響。沒想到他接著說:「既然你疼惜有情眾生,雞和魚也都是,為何要吃呢?」我想了想覺得有道理,就爽快的回答:「好啊!那都不吃了。我決定開始吃素。」就這樣,開始了我20多年的茹素人生。漸漸也發現吃素的好處實在不少。首先,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考慮和選擇吃什麼。選擇變少,吃也變得單純許多,也變得喜歡逛市場,下廚房。然後發現我的過敏狀況改善很多,皮膚也變得較細緻,連脾氣都溫和多了。

園藝治療與瑜珈、靜坐
  退伍後,進出版社工作了9年,在30歲那年離開了熟悉又熱愛的編輯台。那時的我想著要擁抱人群、親近自然,就這樣遇到了剛從美國學習園藝治療回來的黃盛璘,成了她的助手,一起推廣園藝治療。在學習透過植物與園藝活動和服務對象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自萬華青草巷接觸了台灣特有的青草藥文化,以及左手香、艾草、魚腥草、紫蘇、蘆薈等充滿生命力和各種價值的本土保健植物。於是開始研發教案,嘗試將這些充滿價值又生活化的植物運用在課程中。

  期間我還遇見了來自印度的出家人,與他同住了三年多,學習瑜珈、靜坐、斷食、自然療法、悅性飲食法…..等,學會煮道地的北印度蔬食悅性料理,常常做菜給一大群人吃,更因此踏上了身心靈整合的道途。

▼能啟動五感運作的園藝治療課程

吃,是最基本的照顧
  在帶領園藝治療的過程中,接觸過各式各樣的需求者,其中包括了身處醫療終端,住在教養院裡的重度障礙者或者早療機構的小小孩。因為認知和動作上的重重限制,要他們進行學習確實不易,但幸好吃是動物本能,只要是好吃的東西,他們可是照單全收呢!園藝課程成為他們每週的期盼。在花園中跟著季節種下蔬菜和香草,採收來泡香草茶、打精力湯、蔬菜蛋花湯、野菜煎餅…..。大家共煮共食,吃吃喝喝,一起料理出可口的食物,環境中充滿歡笑與植物香氣。這些從種子到餐桌的整體經驗,都是植物帶來的療育力量和生命的滋養,也讓我聯想起小時候,媽媽和街坊鄰居用食物串起的美好情誼!

▼洗好的梅子吹風陰乾

  進入「象山農場」服務後,我也嘗試將這樣的經驗導入課程中。舉例來說,已成立四年的「象山工作學苑」是由一群自學校畢業後,無法順利進入職場的學障青年所組成。他們每周六一整天聚集在農場裡,學習認識各種植物、照顧植物、土地和環境、團隊合作、溝通與計畫等,最重要的是重塑工作概念,進而樂在工作,並透過工作認識自己,與社會對話。這些年來,他們進行了包括:種菜、拔草、打掃清潔、料理、製作藥草膏和艾草蚊香、煮果醬、盤點、解說產品、販賣等多元又生活化的學習,也培養出深厚的情誼。

  三年來,每逢清明時節,工作學苑師生們像候鳥一樣驅車前往奧萬大採集青梅回來,再像蜜蜂一樣釀造成梅酒和梅醋。今年舉辦的梅子工作坊,同樣邀請市民一起參加,但多了一份驚喜。為了讓大家品嘗同學們釀造的美味,我們研發了三道梅子輕食料理菜單,由同學們親手製作,扮演起農場小主人,招待服務來賓,分享勞動的美好果實。結果大受好評,大家吃完讚聲連連,讓同學們振奮不已!

▼大家協力進行去梅蒂的工作
●雪白梅仙子
食材:原味優格、梅子果醬、鳳梨片、果乾碎(葡萄乾、蔓越莓、金棗)、核桃碎、新鮮香草或可食花卉(如:薄荷葉、新鮮芳香萬壽菊葉、金蓮花)
作法:將優格倒入小杯中約8分滿,放上一匙梅子果醬,撒上果乾和堅果碎,最後用香草裝飾,就完成了。

●泡泡梅仙子與好朋友們
食材:泡泡梅仙子-梅酒、雪碧或氣泡水、鳳梨片、香草(薄荷、芳香萬壽菊、迷迭香等)、酒漬梅
漬物小拼盤好朋友-醋漬梅、梅漬小黃瓜、梅漬蘿蔔
作法:倒入梅酒和雪碧或氣泡水,依個人口味調整濃度,也可用梅醋取代梅酒,再加入鳳梨、香草和漬梅,配著漬物小拼盤一起飲用,就完成了。

●脆脆梅仙子
食材:鍋粑餅、梅子果醬、香草葉和可食性花卉(假蒟或紫蘇、薄荷葉、金蓮花)、鳳梨片、番茄片
作法:紫蘇或假蒟葉上放置鍋粑餅,塗上果醬,接著將番茄片、鳳梨片疊放上去,再放置一匙果醬,以香草和可食花卉裝飾,就完成了。

▼左圖:清爽開胃的雪白梅仙子、右上:清涼微醺的泡泡梅仙子、右下:好看又好吃的脆脆梅仙子。
   有人曾告訴我:「吃是最基本的照顧,廚師是充滿愛的人,餵養生命。」照顧土地的健康,土地就會回報以健康食物。再透過料理人的愛與創造,把美好心意傳遞給吃飯的人。

借用象山農場謝飯的禱詞:
感謝大地!感謝陽光!感謝雨水!感謝植物!感謝農夫!感謝煮飯的人!感謝吃飯的人!開動! 

延伸介紹◆ 
象山農場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四獸山下的一處世外桃源,由象山農場專業團隊經營,提供專業課程:如園藝治療、藝術統合教育等,並實踐綠色照護(Green Care),構成身心障礙者及一般市民與自然連結的療癒場。


象山農場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reathopeElmtfarm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