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藝術相遇】一場關於文化傳承的感恩茶會

2025.1
文/基金會
圖/吳承翰、程思一、基金會

▼基金會支持曉劇場,在萬座曉劇場舉辦感恩茶會

      萬華是台北市的歷史發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巷弄間充斥著市井小民的生活氣息,形成獨特的老城風光;在距離龍山寺捷運站不遠處,有一座由早期的糖倉改建的劇場,如晨曦般照亮著老社區,這座拿下2024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萬座曉劇場」,成為基金會「2024感恩茶會」的所在地,我們在百年歷史古蹟內,完成一場結合戲劇、建築與茶的盛事。

與曉劇場相遇
      萬座曉劇場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製糖所」,經過歲月洗禮, 2003年成為直轄市定古蹟,並以「糖廍文化園區」的身分,孵化著傳統藝術文化。至2019年,臺灣在地劇團-曉劇場,選擇這片承載歷史意義的地方作為劇團的根基,經由文化局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這座百年糖倉修復成曉劇場與場館共生的文化基地。基金會被這棟建築的發展脈絡深深吸引,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到深耕臺灣多年的曉劇場。

      曉劇場成立於2006年,致力於透過表演藝術表達對社會的關懷,同時以萬華為據點,為當地居民開設戲劇班,將藝術帶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自2022年成立萬座曉劇場後,劇場邁向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他們秉持「創新、共融、永續」的理念,推動社區共好,並努力將草根文化推向更廣闊的舞台。

      基金會深感曉劇場對藝術及扎根社區的堅持,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曉劇場。藉由這場感恩茶會,我們邀請長虹的合作夥伴進入萬座曉劇場,共同欣賞舞台劇、品味茶香,希望能分享蘊含臺灣在地風情的藝術型態,也發揚基金會在文化傳承的心意。

▼《魚》正式演出劇照(圖片來源:曉劇場)

《魚》的親情之美
      當初安排茶會演出劇目時,曉劇場向我們推薦其經典之作–改編自臺灣作家黃春明的作品《魚》。黃春明擅長描繪台灣鄉土的小人物,而這部作品中的「魚」,正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軸,講述離家當木匠學徒的阿蒼,一直惦記著爺爺那份想吃魚的心願。

     這部作品的原版曾與聾人演員合作,以手語的方式共同演出,而在這次的感恩茶會上,呈現的是精華版。除了通過旁白的口述表達故事之外,演員們的台詞還以台語來詮釋,讓故事更具地方色彩,吐露出濃濃的鄉土情懷。即使故事情節中流露著悲涼,但阿蒼與爺爺之間的對話,卻深刻反映著祖孫之間深厚的情感。

      有觀眾聽出演員台語是特有的宜蘭腔,稱讚演員們的用心與專業。此外,曉劇場的舞台位置,縮短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這個巧思讓藝術更加貼近觀眾,彷彿讓大家回到過去,坐在戲台下,與演員產生共鳴,喚起最觸動人心的回憶。

▼黃彥霖司阜與大家分享製作大木作教具的用心

大木匠師的傳承之美
      延續曉劇場懷舊人文的精神,這場茶會也展示大木匠師的工藝,原為大木匠師,另承襲許漢珍司阜的黃彥霖司阜,分享了修復臺灣廟宇的寶貴經歷,他製作的七座大木作教具在舞台上熠熠生輝,閃爍著前人的建築智慧,這些教具是黃彥霖司阜與基金會合作的成果,將傳統建築構件縮小成模型保存,讓人們能實際觸摸與組裝,感受職人的匠心獨具。

      另外,現場還放置了許金龍師傅與李秉軒老師合作製作的木構建築及廟宇結構的教具茶屋,三座茶屋佇立顯得氣勢十足,既具視覺的震撼力,又具實用的奉茶功能,這些茶屋與茶美學揉合,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人們在品茗之餘,也能體驗到工藝之美。

      將舞台打造成類似博物館的空間,賓客穿梭其中,這些教具激發了觀者的好奇心,榫卯的魔力就在於此,榫與卯之間環環相扣,形成緊密的結構,支撐著建築度過風雨,走進時光的迴廊,風韻依舊存在,成為不可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大木作教具皆能實際觸摸與組裝,感受職人的工藝


小茶人的奉茶之美
      茶會中的另一大亮點,便是七位長虹小茶人的奉茶,茶席設於師傅精心製作的茶屋內,每座茶席的布置展現了長虹與眾不同的茶美學,融合了優雅與童趣。小茶人現場沖泡臺灣特色茶品:鐵觀音、東方美人及文山包種茶,每種茶蘊含著屬於臺灣的風土之味,賓客捧著自己的杯子體驗三個別具風味的茶席,相談甚歡之際,享用一杯杯清香的好茶。

▼基金會將舞台佈置為茶席,營造獨特的茶美學氛圍.


      長虹小茶人不僅擁有專業的泡茶功力,他們更樂於表達對茶的熱愛,習茶十年的小茶人沛儒傳授了品茶的方法,分享聞香的時機以及飲用的次數,給予來賓全新的喝茶體驗;小茶人羽萱總是用真誠的笑容對待每一位茶客人,她所泡的鐵觀音也大受好評;另一組小茶人佩汶所設的茶席氛圍格外溫馨,引來眾人駐足,茶會進入尾聲時仍流連忘返。

▼李文造董事長為長虹小茶人頒發獎學金

      活動中也邀請李文造董事長為小茶人頒發獎學金,以茲鼓勵,看著長虹培育多年的小茶人,這次帶著新一代的小茶人一同亮相,令人不禁感受這份傳承的力量;在奉茶時,學姊細心提醒學妹操作的細節,而學妹則用專注的行動回應,兩人默契的互動是茶席上最美的風景。

▼基金會的合作夥伴們齊聚一堂,現場洋溢著溫暖


基金會的無形之美
      這場感恩茶會的每一個環節,都令我們見識到無形的美;從曉劇場上演的祖孫之情、大木匠師的傳承之意,到長虹小茶人的奉茶之心,都在無形之中傳遞著美與善。

      正如基金會李如華執行長所說:「長虹建設蓋有形的房子,而基金會則是蓋無形的房子。」這些無形的資產—文化傳承、生活美學、以及慈善與教育的投入,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珍貴財富,就像在每個人的內心築起一座座溫暖的無形房子,賦予人們支持。

      每一棟建築背後,皆有無數默默奉獻的辛勤工作者,而基金會也有這樣一群人。這次與曉劇場的攜手,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場域,衷心感謝大家多年來的陪伴。期盼未來,基金會能串連更多力量,讓無形的美持續在人們心中發芽。

▼茶會尾聲由曉劇場總監李孟融(左)導覽糖廍文化園區


延伸推薦
曉劇場粉絲專頁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