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文、圖/張學聖▼第11屆全國少年籃球錦標賽冠軍領獎求學歷程,投入都市計畫的契機 我從小便對空間有濃厚的興趣,最初塑造我人生態度的並非學術,而是籃球運動。由於身高優勢,我在小學時便被選入校隊,開始了日復一日的苦練,從基礎技術的練習到團隊合作的培養。在歷經非常艱苦的長期訓練後,很幸運的,我們球隊不僅取得全國冠軍,我個人也獲得「優秀球員」的獎項。這段經歷,除了培養我日後持續運動的習慣外,更重要的,也讓我體會了堅持精神與團隊合作的價值。這些也成為我在日後學術與職涯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隨著成長,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顯然較有觀察的興趣,並在不同的城市旅遊過程中,對城市發展,如街道、交通、建築、公園、景觀及生活在城市中的種種活動等面向,有較高的興趣。 大學時,我選擇就讀成大都市計劃學系,並投入各種與城市、空間規劃相關的社會議題。在課程安排的引領下,參與種種城市規劃的事務,並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共同探討城市及社會發展需求等議題,進一步強化了我對於都市規劃的熱情與使命感。這些累積的經驗促使我選擇踏上都市計畫的專業道路,期許自己能透過專業知識,打造永續、宜居與幸福的城市。臺灣近年都市計畫趨勢 「都市計畫」這門專業雖然僅有約百年的歷史,但隨著城市與社會多元需求的增長,這一專業學科也愈來愈被重視。都市計畫最初較關心工業化和都市化過程中的問題,旨在解決發展伴隨而來的種種問題,例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及住房不足等課題。隨著時代演變,都市計畫的重心逐漸從改善經濟結構轉向為提升民眾生活品質,並更加重視城市治理與民眾參與。這一轉變使都市計畫在賦予公民參與決策的機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成為解決多元都市問題的綜合性工具。 近年來,臺灣的都市計畫呼應國際發展的議題,更強調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這一變化反映了社會對綠色空間與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視。政府積極投入資源探索綠色發展與環保技術,以降低城市碳排放並提升對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當前的都市計畫不僅是為了解決經濟或社會需求,還涵蓋了生態保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社會價值,進而肩負起更加多元且重要的使命。 此外,臺灣也在積極推動《國土計畫法》,展開全國性的國土計畫,該計畫旨在針對國土資源保育及空間利用建立指導性政策框架。國土計畫重點在於計畫指導發展的功能,支持國家重大建設的規劃,以及促進空間資源的合理運用。國土計畫進一步整合國家公園、濕地及海岸的保育與管理,建立全面的國土保護體系,不僅維護臺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還強調文化多元性的保護,營造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生活環境。 總體而言,臺灣的都市計畫與國土計畫在不同層面與尺度上相互支援,都市計畫專注於城市內部的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而國土計畫則提供宏觀的指導方針,加強國土空間資源的整體利用與保育,讓都市與鄉村在面對現代化挑戰的同時,共同邁向台灣永續的未來。▼都市綠屋頂計畫提升城市綠化,改善環境品質,增強生態系統服務.都市計畫的案例探討與實踐反思 近年來,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如洪災),已成為台灣都市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近幾十年來,臺灣頻繁遭遇颱風與水災,不僅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揭示了都市計畫在防災設計上尚待努力的方向。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繁發生,使我們必須重新評估現行規劃的有效性及其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因此,如何有效結合洪水管理、水資源管理以及水環境營造等,與土地規劃的結合,成為當前都市計畫的重要課題之一。我曾參與一個案例,針對易淹水地區設計了一套排水系統優化方案。該方案強調除了以往工程傳統的排水管線設計外,還強調保留自然滯洪空間的重要性,以減少洪水對周邊居民的威脅。這一設計理念體現了「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概念,既能有效排除雨水,又能保護生態系統。 這些案例的呈現,是一種面對挑戰共同學習的重要經驗體現。也使得都市計畫不僅僅是設計建築與道路等建成環境,更需要考量自然與人類需求之間的平衡。城市發展必須兼顧環境的可持續性,除了減少洪水的直接威脅,還需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長期平衡。在設計排水系統時,我們必須考慮水文環境的整體性,並在設計中融入生態景觀,以確保城市在防災的同時,亦能保持其生態功能。此外,透過水與土兩者的專業整合與跨域合作,並運用空間規劃與水利工程手段,能有效提升都市防災能力。這種跨領域合作不僅強調「1+1>2」,還強化了各專業範疇的協作能力,以應對課題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都市計畫工作者必須持續學習與整合多方專業知識,以應對不斷變遷的氣候與環境挑戰。▼建築物的綠美化設計與雨水過濾系統民眾參與的重要性與發展過程 都市計畫的推行需要市民的理解與支持,這是推動公共事務的重要基礎。「民眾參與」已成為臺灣都市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早期的政府主導模式逐步轉向鼓勵民眾參與,彰顯臺灣進入以公民參與為核心的時代。這過程中,民眾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建言者,他們的意見使都市計畫更符合在地需求。 為增進市民理解,政府在都市計畫初期舉辦社區座談會和公開說明會,提供居民表達意見的平台,這些活動已成為常態。為縮小專業知識與居民理解間的落差,政府運用新科技手段,如:在線討論平台和數位模型展示,讓民眾更直觀地理解都市計畫方案及其潛在影響,並在規劃初期提出意見,確保計畫符合大眾訴求及需求。此參與過程不僅促進了公民意識的培養,也確保了都市計畫的公平性與透明度。 然而,推動民眾參與並非一帆風順,仍面臨挑戰。例如,部分居民對都市計畫的複雜性感到困惑,導致參與度不高;某些社會群體因資訊不對稱而無法充分表達需求。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在推進參與過程中採取更多引導措施,保障各類群體的參與機會,確保所有聲音都能被聽見。 整體而言,民眾參與在都市計畫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使計畫更具現實基礎,並促進社會的民主治理。隨著科技進步和公民意識提升,未來的都市計畫將更加重視民眾的參與與合作,人民、規劃者與政府攜手促進城市的永續發展,提升生活品質,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建構出更符合市民需求、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瑞士老城區以輕軌優化交通,保護歷史風貌社會的集體角色與未來展望 社會如同一部精密的機器,每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都是其運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零件。在都市計畫的推動過程中,建築師、工程師、環境學家等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為城市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始終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全力以赴,社會這部大機器便能持續向前邁進。 「都市計畫」不僅是專業者的工作,更是與居住在都市裡的所有市民息息相關。我鼓勵所有市民都能積極參與都市規劃的工作,無論是以市民身份表達意見,還是作為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每一份投入都能為我們的城市發展貢獻力量。都市計畫是一個需要集體智慧的領域,唯有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塑造出符合我們需求的理想城市。一個美好的都市營造,仍然充滿挑戰,但我堅信,透過市民的共同參與,我們的城市必將變得更加美好與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