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造福】人猴之間

2025.1
文、圖/林美吟

▼獼猴爸爸-林金福老師正在做調查記錄

為獼猴發聲的原因
      從事獼猴科普教育推廣工作超過10年的時間,一路從個人推廣到臉書社團經營到成立協會,常常有人問:「為什麼你們要選獼猴?為什麼要幫獼猴說話?」。

      先從我跟獼猴相識的緣分說起吧!一開始是跟隨我父親研究的腳步,江湖人稱「獼猴爸爸-林金福」,大部分認識他的人,都叫他林老師或林主任,他一名國中老師,教國文,30年前卻一腳踏入了台灣獼猴生態觀察這條路,從業餘自行觀察記錄到跟學者合作發表期刊,再以完全不同領域的身份攻讀了生物科學系碩士班、博士班。

      這一路,描述起來沒幾個字,卻萬分艱辛,明明本業是國文老師卻跨域念生物科學,明明每筆數據都是花長時間觀察而來卻不一定被認可,即使發表期刊,一般民眾對於台灣獼猴的認識依舊是少之又少,甚至隨著媒體報導、輿論風向,獼猴的形象是越來越糟,民眾對獼猴的誤解是越來越深。而無名小卒的我,即使想為獼猴說句話辯駁,又有誰會理會呢?

      當時的我總感覺像拿著大聲公站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街頭,拼命的大喊,喊得聲嘶力竭,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聆聽。這樣的狀況,卻在2014年出現了轉變的契機。

獼猴抱貓就該死? 
      2014年4月18日,我被facebook網友標註在一則求救貼文,內容是壽山上長期關切流浪貓狗的志工,將一張獼猴抱幼貓的照片po網求援,貼文描述該獼猴先前已經抓過2隻幼貓,因為無法進食死亡,志工們束手無策只好上網求援。

      這篇貼文引起非常大的關注跟討論,留言內容大多是對幼貓的同情以及對獼猴憤怒,網友反彈獼猴的情緒高漲,甚至出現不惜犯法也要將獼猴射殺來救貓的留言。當下其實非常想為獼猴辯駁,可是我也明白當輿論風向一面倒地認為獼猴虐貓,無論怎麼解釋,除了變成眾矢之的外,對事情沒什麼幫助,大家更不會因此理解獼猴抱貓的行為。因此,我便與我父親討論,想盡辦法都要救下這隻貓,唯有如此,我才有機會為獼猴說話,沒沒無聞的我說的話才有人會信,才有人會聽。

      於是,隔天2014年4月19日,我與父親便上山尋找抱貓的獼猴,但是獼猴將幼貓視為自己的小孩般重視、呵護備至,我們在經歷3個多小時的努力跟多次失敗後,終於趁他戒心鬆懈時搶下了幼貓。當我從搶下幼貓時,我看見獼猴驚慌的神色,第一時間牠不是攻擊我,是拉著我的褲子咧嘴、唇動,不斷跟我示好表達臣服,希望我能將牠珍貴的孩子還給牠;當小貓在我背包裡發出叫聲,牠不斷四處張望尋找,一路跟著我、哀求我的神情,回到家後還不斷在我腦海裡無限重播。

      大家看到獼猴手中的幼貓時充滿不捨及憐憫,卻忘了是因為人類隨意棄養製造了流浪動物,貓媽媽才必須在野外的環境生下小貓。而壽山,是最早被記錄,描述有台灣獼猴存在的地方,這塊地是牠們在人類快速都市化以後僅存的家,而大家卻忘了這裡其實是台灣獼猴在都市中最後一塊棲地,牠卻必須和遊蕩犬貓一起共用這塊棲地。

▼台灣獼猴幫貓理毛 (拍攝者:胡雲鵬)

在「猴抱貓」照片背後的原因,我們了解多少?
      在壽山,台灣獼猴並不是第一次抱貓,但因現今網路資訊傳播、手機普及,猴抱貓事件在當時非常迅速的傳播開來,大家在閱讀轉貼的片面資訊後,就斷定獼猴可惡、該死,卻沒有人知道在每年生育季都會有這樣想育幼卻自己無法生育的雄猴,抓小貓和松鼠來哺育,牠們沒有奶水,也不懂,雖然小心翼翼的呵護,幼體仍然會死亡。這些其實是自然中動物行為的一部份,當有雌猴產下嬰猴卻難產死亡或失蹤,社群內的雄猴也會接手抱著嬰猴。

      台灣獼猴因常被媒體報導入侵民宅、搶奪食物及造成農損而惡名昭彰,負面觀感深植人心,所以當獼猴抱貓的消息傳出之後,許多人直接反應都是怪罪獼猴。當獼猴手裡抓的是我們生活中很親近的「寵物」時,這件事更會被無限放大,台灣獼猴就成為罪無可赦的殘暴動物。
因而,在這段時間,為了不讓抱貓獼猴受到人類的誤解與傷害,我們陸續救下7隻幼貓,這些幼貓大多是體弱有疾病的個體,這樣的幼貓在野外環境中的存活率本來就偏低,體內外寄生蟲的感染、失溫及營養不良等等原因都會導致幼貓死亡,牠們本來就是因為人類的棄養問題才會在山上誕生,人們卻不曾思索自然棲地的管理、流浪動物的節育及安置問題,僅一昧指責獼猴害死貓,將這隻獼猴稱為「慣犯」,希望將牠送往動物園拘禁終身,更有人希望將牠安樂死一勞永逸。

「愛則欲其生,恨則欲其死。」這就是人們對於生命的差別待遇。

「猴抱貓」事件之後
      「獼猴抱幼貓事件」所累積的關注度及報導,為之後的網路社團「台灣獼猴吱吱黨」做了鋪陳。為了維持關注的熱度,我開始籌辦給一般民眾參與的獼猴團(過去只針對大學生),透過解說以及實際跟獼猴的相處,讓大家理解獼猴的生態、行為,破除過去從媒體對獼猴片面報導的負面印象。另外,我們的確需要一個平台去聚集民眾關注的力量,才能讓獼猴得到更多理解跟幫助,所以我於2014年7月21日創立「台灣獼猴吱吱黨」社團,於同年11月創立粉絲專頁。

「台灣獼猴吱吱黨」的創立只是開始,開始讓更多人來理解獼猴、開始與相關單位從抗爭到互相理解、開始要走向「人猴共存」的理想。

▼壽山動物園親子宣導活動

與猴共存
      台灣獼猴吱吱黨在網路上創立後,我開始致力於台灣獼猴生態導覽、教育宣導、友善獼猴推廣,讓更多人願意理解獼猴,在2019年6月為了更廣泛傳播理念,成立了「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

在做獼猴科普教育推廣的時候,常常會遇到民眾說:「你們幹嘛要保育(保護)猴子?猴子已經太多了!」但,我們推廣的是一個「共存」的理念,協會的宗旨是「理解共存」,先彼此理解,再求永續共存,不是要偏袒保護任何一方或將其中一方驅逐,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我們無法離開,獼猴更不可能離開,彼此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在這裡共存下去。

     「共存」僅二個字,推行起來卻萬分困難。我們近幾年除了持續在壽山進行生態導覽活動,以及高雄市校園的入校宣導外,更花費了許多心力在試圖和緩壽山動物園的人猴衝突問題。

▼邊走邊吃、食物外露會變成獼猴的美食目標

壽山動物園的獼猴問題,是誰的問題?
      壽山動物園是蓋在野生動物棲地上園區,2022年底重新開園營運至今,儘管目前有增設室內用餐空間,但對於遊客的管理一直無法實踐,至今是人猴衝突的熱點。園區內的市集美食、遊客手上的食物飲料,還有嬰兒推車上的零食,已經成為獼猴們每天最期待的Buffet。儘管園方不斷增設宣導牌,廣播也強力放送不要手提食物,但遊客邊走邊吃、食物外露的情況始終無法改善。遊客講不聽,只能看到疲於奔命的保全拿著槍枝、棍棒「以暴制暴」驅趕獼猴。

      壽山是野生動物活動、棲息的自然棲地,人們走進壽山動物園時卻不見得有這樣的認知。常常有遊客抱怨:「這邊猴子太多了吧!」,有家長會直接在小孩面前耀武揚威說,猴子敢來搶要打死他,拿辣椒水噴獼猴。也不只一個小孩問我們說:「猴子來搶東西,為什麼不拿槍打猴子就好?」

      這樣已經潛移默化的暴力行為,是動物園想要「教育」遊客的嗎?或者我們該問問,當我們到「動物園」這個場域時,我們究竟是來認識動物,還是將動物作為娛樂來觀賞取樂呢?

      當人們走進動物園,看著被圈養的動物們,有些人會感嘆這些動物們的棲地消失、雨林被破壞,也有些人會在意這些圈養動物的福利、環境,卻忘了台灣獼猴也是這裡的原住民,壽山動物園也是他們被掠奪的棲地。如果你到動物園是為了看看這些動物們,為了讓孩子了解各個國家的動物,也請大家了解一下壽山本來就居住著台灣獼猴。保全人員的工作很辛苦,驅趕獼猴不應該是他們的職責。而提醒園區的遊客「食物不外露」、「不提塑膠袋、紙袋」、「不邊走邊吃及戶外飲食」這件事,更應該要做到人人有責。

▼壽山動物園從停車場沿線就有許多宣導牌


      多多的注意、小小的不方便,可以讓野生動物不需要因為遊客的不小心而被討厭或被驅趕,更可以讓這座在自然棲地中的動物園跟野生動物之間,有共存共榮的可能,讓壽山動物園成為一個可以了解圈養動物、觀察野生動物的環境教育獨特場域。希冀有一日,壽山動物園會是第一個可以被稱為「共存」的示範之地。

      我們離人猴共存,還有好遠好遠的路要走。

◆ 延伸推薦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粉絲專頁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