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之眼】「實構築」展覽的三個幼兒園建築

2025.07
文/ 薛丞倫 成大建築系主任

▼臺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讓孩童參與創作舞台布簾(來源:侯林建築師事務所)


我學習建築的開始
      對建築的認識是小時候開始,搭乘當時最先進的電扶梯上到百貨公司屋頂遊樂園、等待整點城堡的報時;或是在爺爺奶奶老家古厝聚落,三合院落之間的廳堂與穿廊,都成為抓鬼捉迷藏的最佳場所;又或是去海水浴場,沙灘上堆沙城堡與挖護城河,沉浸在海水的手跟腳,都感受到海浪一次次來襲破壞的力量。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的,還有五歲時,看著自己新家的建造過程,有挖土機、混凝土攪拌車、推土機等施工的機具,噪音、柴油與柏油氣味伴隨許多匠師工人以各種工具,熟練地將建築的材料加工、疊砌、組裝、拆卸、粉刷…慢慢成為建築物承載累積之後數十年來的生活回憶,成為家的建築。

      我的這些建築的啟蒙,除了新技術、舊歷史、身體所感受的自然與土地、真實的建造現場之外,也伴隨著許多童話書,打開我更多空間感受的想像力: 愛麗絲身體可以變化大小,穿梭各種不同房間的冒險夢遊之外,房間的尺度也隨之變得不符合比例,彷彿也在述說著長大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許多環境變動、太大或太小的不適應與困難,空間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隨著角色的狀態而變化。另外,小王子的蛇吞大象的圖案,讓形狀可以充滿想像,表面上是一頂帽子,但也可以是吞下一隻大象的巨蛇。圖像挑戰視覺與空間的直觀理解,每個星球都以獨特的建築、角色、故事結合成為精彩的微型生態。

連連看的遊戲
      這些童話世界如同動態流動的場景拼圖,充滿自由的身體與環境中的各種感覺、情緒、與動作探索,每一片段都在不同情境中編織出故事。有時候它們期待脫離現實,以反轉與奇幻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有時候則緊密連結真實世界,尋找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的線索與意義。這讓我回憶起小時候喜歡玩連連看的圖畫遊戲:按照數字順序,小心翼翼地勾勒出原本隱約而模糊的圖案,就像解謎一般逐步描繪出完整預設的圖案輪廓。但我也喜歡偏離既定規則,隨心所欲地在點與點之間描畫出異想天開的圖形,添加新的線條,甚至填上色彩,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畫面。這種在秩序與創意之間自由遊走的體驗,正如這些童話故事所展現的多重可能性-既能循序探索,也能任意揮灑出心中獨一無二的世界。

      2024年由我協助策劃的「實構築」建築展覽,以「[無]平行」為主題,於台南美術館二樓的大牆面上,以“連連看的圖畫遊戲”作為設計概念,繪製出展覽的主視覺圖案。透過泡泡與雲形線段的描繪,一方面呈現自由連結流動的創意,另一方面也呼應建築圖面上的「修訂雲形」泡泡線條標記-每個泡泡都象徵著建築設計中一次次的修正與調整。一份建築圖往往密布數百個以上的修正泡泡,記錄了建築從構想到完成之間,建築師、營建單位、業主及各部門之間無數次的討論與決策。每個建築作品的誕生,各角色們彷彿是在平行時空中不斷協調與合作,才能逐步成形。尤其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半並非新建於空地,而是透過對舊基地與既有建築的再利用與改造所完成,設計與建造過程中有更多的挑戰,為觀眾提供不同於傳統建築展的閱讀方式。

      連連看的方式,鼓勵觀眾在建築作品本身的新與舊之間,或是在不同建築作品之間自由探索,發現多層次的建築連結:歷史脈絡、土地生態與景觀、時代風格變遷、使用需求的轉變,甚至不同建築師事務所之間的創作對話以及師承系譜。就像連連看的遊戲一樣,每個人都能依循自己的理解,描繪出專屬於自己的建築解讀圖像。在主視覺圖案中,我們特別隱藏了小房子、小花與小狗、點與點之間無限的圖案,讓大家也可以連出自己對於建築展覽的故事與觀點。參觀者的個人連結與想像,每一段觀看都能成為獨特的建築故事。

▼建築圖的修訂雲形標記 (來源:AUTODESK AutoCAD 2024).png

▼展覽主視覺有無限圖案(設計繪製:俞思安)

三座幼兒園建築
      2024「實構築」建築展覽精選三件近期具代表性的幼兒園建築作品,分別展現不同設計語彙與建築手法:楊士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成大非營利幼兒園」巧妙包裹了兩棟舊宿舍、轉變為嶄新的教學空間。侯林建築師事務所的「台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以及吳建志賴人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斗南國小幼兒園」,則採用最新的集成木材與木構造工法,透過溫潤材質創造出自然而友善的教育場域。實地走訪這三件作品,並與三組建築師深入對談後,我對兒童空間的設計理念有了更多體會。幼兒園建築不僅要提供足夠寬敞的教室空間,能靈活適應不同活動需求,還需要創造出豐富的角落空間,讓孩子們能夠自主探索與發現。然而,真正讓兒童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是教室之外那些開放而具包容性的場域。這些場域可以不分年齡地鼓勵孩子共同遊戲、互動、奔跑、停留,包含有與自然交織的戶外空間,讓孩子親近植物與生態;也包括設計精巧的半戶外場域與簷廊,提供不受天候限制的功能。這樣的設計使得幼兒園不僅僅是教室,更是多元場景共構的探索場域,為兒童的成長與學習提供無限可能的空間體驗。以下幾個具體面向來說明這些空間的設計特色與其對兒童學習的影響。

▼富士幼兒園(來源:手塚建築師;攝影:木田勝久)


增進流動的空間
      日本建築師手塚貴晴與手塚由比設計最經典的幼兒園建築「富士幼兒園」,以甜甜圈形狀的大屋頂作為核心特色,流動的活動平台覆蓋著沒有牆壁隔間的環形教室空間。這樣的設計模糊了教室與教室、室內與室外、建築與自然的界線,讓孩子們自由探索與活動。「實構築」展出的三座幼兒園建築也具備這種流動空間的理念,彷彿連連看遊戲般串聯不同場域,強調動線的連續、開放與互通。「成大非營利幼兒園」在一、二樓設計環繞老樹的迴廊、空橋、階梯舞台與木平台,從室內到室外串起了一系列通透的活動場域,展現豐富的空間層次。「臺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則以四個盒子為基礎,透過簷廊串連出一條流動的迴廊路徑,圍塑出靈活的小中庭空間,不同班級的學生可以在其中自由遊戲與活動。而「斗南國小幼兒園」教室外的半戶外階梯與平台,搭配斜交叉的木構框架,塑造出挑高的大樓梯間連接上下樓層。鏤空的金屬板讓光線與空氣自然流通,一樓的滑動門可以完全敞開,使空間與相鄰的國小校園互相結合。這些設計在空間中創造出視覺與活動的流動感,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封閉式隔間、固定劃分的方式,每一個空間不止有單一的活動使用,而且以開放、半開放的佈局,因應使用者的需求變化展現出更多彈性,容納不同群體共享使用,形成豐富而多元的空間體驗。

▼成大非營利幼兒園環繞老樹的空間(來源:楊士正建築師)


▼臺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流動的迴廊(來源:侯林建築師事務所)

▼斗南國小幼兒園教室外平台階梯的光影。(攝影:徐彥暉。來源:繼光工務所)


保留自然的空間
      三個幼兒園設計也非常重視與自然環境的共融,透過創新的空間佈局與景觀植栽的安排,為幼童提供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成大非營利幼兒園」保留基地範圍內的多棵老樹,幼兒園前方有老樹草坪與簷廊,後方的迴廊與二樓空橋圍繞、 穿梭在樹幹之間成為學童日常活動的一部分。「臺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也保留原本基地上的樹木讓綠意圍繞,教室內能夠感受四季更迭之美,也成為與周邊環境的緩衝。「斗南國小幼兒園」鏤空構造牆面讓光影與風自由流通,使整個場域置身自然之中。這些設計展現了將自然融入建築的不同方式,讓小朋友親近自然,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探索,從而擁有更豐富的感知與體驗、培養環境意識。

▼成大非營利幼兒園圍繞老樹的草坪與簷廊。(來源:楊士正建築師)


邀請參與的空間
      孩子們可以選擇在迴廊下追逐、在草地上遊戲,或聚集於中庭進行團體活動,空間的開放性強化了幼兒自主參與的機會。「成大非營利幼兒園」特別以階梯舞台與空橋串聯室內外活動空間,這些層次豐富的平台設計不僅能滿足日常教學使用,還能成為幼兒創造自發活動的場所,容納團體表演、個人遊戲甚至即興的發表。「臺南文賢國小附設幼兒園」的校園入口與班級門牌每一個字都是孩子們親手書寫、創作而成,專屬的舞台布幕也由藝術家將地方特色與孩子的活潑律動融入創作,建築的元素都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斗南國小幼兒園」則透過大樓梯間、半戶外平台與滑動門等可動式設計,提供孩子們靈活調整與利用空間的可能性,讓室內與室外的邊界、活動範圍得以自由延展。幼兒園的設計不僅是為學習與遊戲提供場域,更應該讓兒童能夠積極參與、自由選擇,並改變自身活動的空間配置與情境。這些參與式的空間設計強調幼兒在空間中自主探索與合作使用的機會,不僅能促進孩子們的創造力與合作能力,讓他們尊重共享環境,並思考如何合理運用資源,讓空間成為支持幼兒成長的重要夥伴。



▼斗南國小幼兒園室內外自由延展到校園(來源:繼光工務所;攝影:徐彥暉)

從環境學習
      除了前述特點外,這些建築還巧妙運用了各種材質、光線、空氣、溫度與聲音,激發兒童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像是迴廊地板的光影變化、風穿過樹葉的沙沙聲、木板的回響、觸摸材質的溫暖或冰冷、以及室外隨風搖曳的樹影變化等,這些都為孩子創造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環境感知。這些感官刺激激發了兒童對環境的探索,讓他們更有興趣觀察環境變遷。加上保留自然、植栽綠地與開放空間,身體得以親身接觸大自然更強化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也體會生態的循環、尊重與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加深對環境的認知與學習。

      回想我對建築的最初啟蒙,也是源於這般貼近身體的五感、與對環境有更敏銳的觀察開始。直到今天,我逐漸擴展對於建築的觀點,不再將建築視為靜態的物體,而是將它看作是流動的「感知-運動」註1、一種充滿動態與關係的場域。討論當代教育空間,「感知-運動」這一概念可以應用於設計與幼兒互動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日常活動中進行感官探索,通過身體活動來學習和理解空間及其關聯,促進身心發展和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儘管這篇文章是從幼兒園設計切入,環境學習作為開始也作為結論。我認為其他空間設計、更大的建築作品、或是更大尺度的都市中,也蘊藏著日常生活中、反映都市本質的微妙關聯。我們可以從身體的「感知-運動」出發,通過對環境的學習來塑造這些關係,這些「感知-運動」系統會在動作、姿勢、習慣等形式中表現出來。期望我們能持續連連看,以日常生活的視角,細心觀察和應對各種社交互動與環境關係,並從貼近身體的尺度出發,深入發掘、探索、回應生活中更加深刻的問題。

註1:「感知-運動」(sensori-motor schema)是人透過感官與身體動作的互動,來理解和適應環境的過程。概念源自於皮亞杰(Jean Piaget)的發展心理學理論,嬰兒和幼兒透過感官經驗和運動行為來探索世界,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發展出對物體、空間和關係的基本理解。

索取活動資訊 Get Event Information

訂閱電子報,打造幸福生活,分享生活美學資訊
歡迎加入 LINE 官方帳號(搜尋『長虹教育基金會』 / ID:@ch.kids
姓名 Name
接收訊息信箱 Mail